雖說早就已經沒有一個月一篇了,估且還是繼續寫吧!反正對自己也有幫助。
過去幾個月,又經歷了許多的起伏。有時候我也快搞不清楚我的眼光是銳利還是盲目。以下只是記錄,不是什麼申論,當中並不見得有什麼具意義的見解。
需求分析的結果...
在三四月份的時候,iPad POS 出貨比無線點餐還要多,主因是因為配合的客戶是經營加盟的業者,隨著業績上揚,他們也不斷開店。我也清楚那不是我們真正把產品賣出去,要取得穩定的銷售量,還是得把經銷的管道調整順暢,需求跟市場是存在的,但是要透過足夠的曝光跟可靠的供應渠道才能有效推廣,因此我的重心還是放在經銷上。
當時我做了一些需求分析,對於剛開業的業者來說,最主要一定是花了大把鈔票在店內設施上,儘管內控不見得做得好,但他們接著最需要的並不是好的管理工具,而是好的行銷工具。世界上沒有真正因為產品好,客戶「自然」會上門這種事情,必然是經過各種「曝光」的手段,最基本的當然也包含了店面跟客戶之間的再介紹。但除此之外,業者營運上還是需要各種曝光的管道,吸引使用者「嚐試」他們的產品,這時好的產品才會發揮功效。
也就是相對來說,POS系統對於小業者並非相當重要,反而是廣告行銷的手段,業者多半會願意嘗試,而這也代表着頗大的商機。根據我當時的分析,市面上也已經充滿了琳琅滿目的行銷管道,當時最蓬勃的是透過團購來導購,除了這個以外,各種臉書、美食部落格、報章雜誌等工具不勝枚舉。
需求分析的結果令人失望,因為這代表我原本預計的市場區隔是有問題的。且廣告行銷這個領域,是要同時兼具人、技術、資本的配合能力,才有辦法玩得起來的生意,像我們這樣技術底的人跳進去,只會被拉到沒日沒夜的高技術性專案中不可自拔。在廣告領域應用的技術,隨者使用的次數增加,價值也就指數性減少,最終會減至足以毀滅部分相同技術擁有者的價值,然後趨於穩定。所以廣告領域是需要不斷地找尋新的可能,而很少不斷地累積相同的技術。
回過頭來看POS產業,各種內部稽核,成本控管,流程控制等機制,都是為賺錢的企業提升效能用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管理營運成本,以便讓銷售人員能在穩固的平台上去創造更多價值。
所以POS主要獲利者是服務業跟製造業,POS的軟體是跟著服務而生,因此需求並不是很統一。但是由於資訊透明化的結果,硬體的毛利逐漸下滑,而服務品質在台灣也因為特殊的生態環境,而導致良莠不齊。
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我沒有獲得什麼正面的資訊,儘管當初並不是要經營POS系統,但事實上目前手上能夠賣的產品,也就是這個。如果要帶來利潤,勢必對競爭環境更進一步瞭解。
合作案的進行
單兵作戰本來就效果有限,從去年開始也不斷有合作案在討論。不過合作案很好開始談,但卻很難談起來。這跟公司的本質有著很大的關係。這邊也順便來整合一下過去談的結果。
外帶外送訂餐
當時是與POS軟體業者針對外帶外送訂單服務,在研擬合作。由於外帶外送是我跟朋友初期想做的服務,但一直沒機會付諸實現,而該業者看到我們做的購物車軟體(原本預計做外帶外送的前身),他想到如果能夠結合手機,應該會很有效果,因此相當有興趣想要投入。
洽談方案
當時的提案是,共同設立專門業務公司,然後各自提供自己擅長的服務,對方提供業務跟行政管理,我們提供技術。很快的我邀請了我的老闆跟對方老闆進行會面,洽談細節。不過可想而知,雙方老闆一見面,就知道對方不簡單(簡單還會當到老闆嗎 XD)。然後接下來表面上和諧的討論,其實彼此都在打盲槍(我事後感覺)。
個人感想
原本對方是想說,我這邊看起來單純,而且這個投入會有什麼成果,雙方都說不準,但都有誠意願意投入,所以可以試試看。而我老闆也認為,我們對POS領域不熟,如果有識途老馬加值,我們可以做好產品,有人可以推廣出去,也是很大的加分。不過一但進入詳細的組織規劃上,就變得比較麻煩。就我的觀察,雙方當下都相信對方也是生意人,為的就是獲利,沒必要亂搞,但也都會顧慮到,那個「萬一」。 就算提供財務報表,要在裡面作手腳也不無可能,反之就算我們有技術上的成本,但是如果蝦耗着不做事,那也是浪費錢。怕的是日後責任義務跟利潤分配難掌握。
而在我頭腦簡單的觀點下,認為怕什麼就弄個機制去稽核就好了,市場沒有做起來之前,想再多也是白搭。
結果
最後雙方都認為這樣子太複雜,因此不了了之,但對方仍希望我報個價,如果不以合作,而以單純開發的角度來做,我後來報25萬,而對方覺得太貴,另外找學生去開發,至今雖然沒看到對方的相關產品出現,不過市面上陸續有許多類似的服務再做。就目前的觀察,成敗與技術無關,而是跟行銷及社群能力有關係。當時對方是以業者為出發點,我們是以技術為出發點,根據目前市場上觀察的結果,這兩種做法都很難成功,技術出發點本來就必敗了不說,業者出發點會導致店家資料不足,對消費者來說,留在手機內的理由不夠充分,不太可能會有爆炸性的成長,加上這相對要投入的媒體資源,都不是雙方的專長。
電子雜誌
iPad雜誌可以做到的效果很多元,且因為何社長當時對轉型數位內容的重視,有一陣子許多人都在問電子雜誌相關的資訊。而正好我前老闆跟許多雜誌社有合作,因此找我為青文出版社補助案開發一個Demo。開發的過程當中順便研究了一下市場,當時電子雜志剛興起,各有作法,不過多半已iPad平台為主。而數位內容除了表現方式要多元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方便生產數位內容的工具。以我當時的觀察,發現這是我做不來的產業,所以不是很有興趣投入。不過後來有一家不錯的公司對這個Demo的產品有興趣,也希望我把他完成,並且更進一步合作去發展。但由於我實在看不出這種產品的潛力,但是對方在行銷推廣上是相當有實力的公司,因此採取交換的策略。
洽談方案
我將產品開發換算成費用,含後台管理、雜誌編輯器跟前台App完整機制,預估約四十到六十萬元,且須四到六個月駐點。而收取費用的同時,我們提供我們公司等值軟體授權(以經銷價計算),也就是說,如果他能把這些軟體賣掉,那麼我等於是免費幫他開發。而產品開發完成後持續維護,如有獲利,在獲利超過對方負擔的成本後,我們抽30%。實際執行時,採每個月支付十萬元進行。
個人感想
表面上我提出的是個挺公平的方案,但是不外乎有令人顧慮的地方,但這也得清楚雙方究竟要的是什麼。後來經過瞭解,其實雜誌功能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立即可參與專案開發的人力。事實上,比起合作內容,對方更希望找到可靠的事業夥伴,而以事業夥伴而言,用這樣的成本去換取,風險太高了。而且再怎麼說,我們能派去駐點的也就一個人,一個人能做出的效果是有限的。
儘管對方是相當強的行銷公司,但也得看我的產品是否有那樣的銷售價值。POS是一種服務,而不只是銷售,且對方專長的領域是在企劃跟行銷,而不是買賣,因此即使提供免費軟體授權,且幫他們把所有後續服務的廠商都找好,從每個月花十萬買自己不見得賣得掉的產品這個角度來看,並不像表面上那樣划算。
結果
雖然只要多退幾步,後面還是可能有機會繼續往下談,不過一方面我也耗在這件事情上太久了,同時我也清楚地瞭解到對方要的並不是產品或公司的合作,而如果我繼續以這種前提去談,很難有什麼結果,因此只好拜謝對方賞識,暫時不談了。但後續以專案的方式或多或少有在接觸。
零售版POS系統
需求來自我們經銷商客戶,由於相對於餐飲POS系統來講,零售業的POS就顯得單純一些,因為結帳形式固定,只是相對比較重視成本控管跟庫存、報表等資訊的掌握。這個產品的開發,長期而言對我預計的線上交易平台是有正面幫助的,且對方可以提供開發過程中所需的硬體配備,因此我相當有興趣。
只不過開發一套零售版POS,除了交易機制外,還包含了曠日費時的流程跟進銷存相關機制。這些東西的核心問題不是技術,而是流程跟規則,所以很耗時間。因此研判我們人手肯定是不夠的,於是去洽談了委外的人力,以便之後我們專注處理溝通跟硬體整和部分,而資料庫跟操作界面這類,委托我信任的朋友處理。
洽談方案
同樣是考量到我們並不是要賺這個專案的錢,而是要能把人力調度過來專心做這個案子,所以開出了跟電子雜誌相同的條件。這當中需要投入公司一個人,加上委外部分每個月五萬元,公司部分我們用自己的業績Cover,因此最後報每個月收取五萬,預計兩個月出精簡版,六個月完成所有功能開發。同樣的,每個月五萬元的收費,我們也提供等值的軟體授權給對方,如果專案開發完成後,沒有銷售完畢的剩餘授權,轉嫁到開發完成後的成品,對方可繼續以該授權銷售新產品,待所有授權套數用畢後,往後授權需跟我們購買。且由於我們依舊是販售授權,因此我們會持續維護產品。
結果
洽談過程中,窗口有做過更換,結果造成原本已經幾乎談妥的條件,被新窗口推翻,希望把每月金額降低,希望是降到三萬以下。這樣的條件我根本無法順利進行開發,加上對方提到,請一個工程師也不過三萬,我當下被氣到,直接講了:「那麻煩你去請個工程師吧!」,然後就掛電話了。後續對方原來窗口特地南下高雄表示誠意,所以繼續洽談中...
其他合作案
目前還有其他合作案在進行,不過也由於專案的獲利慢慢回來,產品出貨部分也陸續有在進行,壓力比較不會那麼大,所以談合作案的時候也就比較不用對方負擔成本了。
對於合作案的心得
之前每個合作案都代表了一個不確定的期待,對於這樣的期待,現金付出是最立即的成本,其實如果出得了錢找人作,就不需要跟人合作了,所以基本上,中小企業合作案只要不是現成產品、現成通路的整合,而是屬於要開發,要測試市場的,那麼不太可能有人能拿出錢來。因為核心問題在于,大家都不是燒了那樣成本不會太痛的公司。同時,如果想要合作,應該不要找接案公司,那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應該找本身有其他核心業務在穩定獲利,有剩餘產能且對相同市場有期待的公司。而像我們之前,還沒有形成那樣的局面,所以永遠都要面臨業績問題,體質上就沒有合作的基因。但隨著產品越來越完整,通路越來越齊備,相對的我們也就越來越能談各種合作,而這些合作就不是測試市場,而是雙方產品或服務價值的整合,這也就相對的更有機會實現。
以前我總覺得,台灣那麼多公司做一樣的事情,為什麼不整合起來,把東西做得更好去跟全世界競爭?現在我慢慢瞭解到,橫向的整合,只有最直接的成本增加,但是不直接代表價值增加,但是價值鏈上縱向的整合,卻可立即收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如果成本降低可以達到擴大市場的效果導致產能不足,那就很有機會再回來橫向整合。而這種整合,通常是透過併購來達成的...
參展的經驗
好的產品,必定要透過行銷才能讓市場看到,參展是一種昂貴但有效果的方法。不過參展最容易被看到的,不是好的產品,而是有噱頭的產品。
去年的經驗
有了去年的經驗,我看到了參展的效果真的是非常驚人,不過當時的經驗也告訴我,對於「立即可以銷售」的商品,才有參展的價值。而所謂的「立即可以銷售」,有很大的程度取決於銷售對象。
當然當初我們產品功能已經完整,立刻賣給客人不是問題,但是問題是這個產品需要有專業人才的服務,才能確保客人順利使用,這代表着需要當地的服務團隊,在客人需要服務的時候給與支援。關於這一點,我老闆當時給我一句話:「趕快找經銷商吧!」。
準備工作
要透過經銷體系來銷售,獲利當然沒有自己賣來得好,而且經銷商對商品的描述能力,取決於原廠能提供多少訓練與協助,而這些都是原本沒想到的,加上從報價、採購、出貨、安裝、維護等各環節,都需要準備合適的工具跟流程,才能協助整個生意順利進行,而這也是原本我們沒想過的。因此我們經歷了挺長一段磨合期。
今年的經驗
基於去年的經驗,我認為沒準備好賺回來,就不要參展,因此年初還不確定出貨機制時,暫時想專心把產品的細節調好。同時也想針對更有市場性的產品去開發。不過礙於專案的近度,影響到產品的時程,所以年底還是無法如期參展。倒是由於分公司有參加Computex,並同意給我們一個攤位展示產品,所以我們就拿既有的產品去試試水溫。
其實參展的六天中,相對於公司其他部門,來我攤位的並不多,但我也不意外,畢竟POS已經算是傳統產業了,更何況這裡是「消費性電子展」。不過事後整理資料才發現,對這個產品有興趣的經銷商、代理商,居然也有三十多家,其中不乏事後不斷主動聯絡的。但是一樣,我們沒有準備好外銷,所以一切都只能Keep in touch。
iPad 噱頭帶來好的效果
由於人手有限,目前也只能從國內跟鄰近國家的談起,而之所以有機會談,iPad的噱頭是關鍵因素。所以這並不是值得開心的事情,但是,只要速度夠快,至少會是個不錯的開始。
由於這次的經驗,遇到更多不只是POS的經銷商,而是來自其他行業的經銷商的興趣,我慢慢發現我們產品雖然不像傳統POS一樣包山包海,但是卻很容易成為某個商業模式下的骨幹。從這裡我慢慢才看到跟線上交易平台相關的契機。目前台灣有那麼多的廣告行銷手段,也有各種的開店整合服務,搭配iPad的噱頭跟他們的廣告行銷或社群專業,可以把整個行銷體系圈成生態圈。這倒是個有趣的機會,但也代表着我真的需要改版我的網路平台了。
生意、不斷改變卻也不變的課題
隨著時間的演進,就如我當初估計的,iPad跟iPod Touch所帶來的效益會逐漸稀釋,所以一定要找到超越噱頭足夠的競爭優勢。再怎麼說POS都不是一個很有發展空間的產業,但是行動交易、電子交易卻是不斷地有人在投入相關的領域。POS跟我當年監控產業的NVR一樣,會逐漸變成一個單純的單元,成為某個架構下的一個組件,而下個世代,就是那個架構發展的世代。
很多時候,我也不見得清楚那個平台該長什麼樣子,我的目標是想把交易資訊集中在同一個平台,透過這個平台發揮的價值,來維持一個永續經營的事業。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條路,可以在既有的資源上活著走過去。
目前可以看到的各種交易機制,他的根基都是相同的,這個根基說起來並不難建構,所以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每一個購物商城,都有自己的帳務管理機制,都有自己的產品管理機制,當中都有某一種資料結構在支應。每一個POS系統,也都有類似的機制,也都有自己的結構在支應,這個結構是人人都做得出來的,或者說,每個想要做生意的人,都要先發展出這個結構當基礎。但是一但生意上線後,這個結構就綁死了,每每要跨到另一個平台或領域,就充滿了成本。但是我可以看到一個結構,他能夠存活在各種環境之中。如果這個結構能夠整合,那麼有很多的資源就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跟運用。
哪一天,只要能統一了這個結構,就跟統一了手機規格跟外觀一樣,大家後續發展的,就是更多元的運用,更多元的週邊,更實在的定價。距離我預定的五年已經花掉了三年,目前同樣的結構建構了三項產品,而我的第一樣產品,即將在整合到第三樣產品後,創造新的機會。現在,比起製造更多產品,更需要的是可靠的發佈渠道,以及一個健全的平台機制,把所有需求涵括進來。這個機制比想象中難定稿,但肯定有其價值,問題只在,我是否能持續聚焦地走到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