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十年前開始,就不斷遞接觸到各種政府資訊建設工程及補助案等相關訊息。我們國家有官方有經濟部、工業局,民方有資策會等組織,用相當嚴謹而有規模的方式在協助產業成長。

短短的十年間,大概經歷了這幾個階段:(僅就我接觸過的)

  1. 數位內容產業:
    目標三千七百億產值
  2. 中央及地方政府 E 化
    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加速帶領台灣邁向知識新經濟、提升產業競爭力、建立高效能的政府與形成高品質的資訊社會,目標為建設台灣成為亞洲最e化的國家之一 
  3. 道路、鄰里、國道、城市監看
  4. 縮減產業數位落差:
    3年內已促成67個產業e化群聚,協助70,000家小企業建置寬頻連網及運用電子商務,創造至少新台幣43億元之商機,同時帶動資訊服務業16億元以上之商機
  5. 高雄軟體園區
    結合加工出口區、南部科學園區等產業基礎,完善區域交通運輸設施,以達成高雄成為「亞太運籌中心」之願景 
  6. 雲端產業發展
    以 5 年共 240 億元經費,目標達成雲端服務應 用體驗 1,000 萬人次、帶動企業研發投資 127 億,促成投資(含 製造、服務)新台幣(以下同)1,000 億、新增就業人口 5 萬、雲 端運算產值累計達 1 兆。讓台灣以運用雲端新科技,創造智慧 好生活,朝科技強國之路,邁開大步。 
  7. App園區
    為協助國內業者搶食這塊大餅,政府預計於明年投入新台幣1至2億元經費,協助廠商,並以建構出產業的健全生態為主要目標,因此將設App創業園區、推動數位內容一源多用 
先不講這一路上看到什麼,直接來想想,我國目前的數位內容產業在哪裡?政府E化作了千百個無障礙網站,用起來有沒有障礙?路上一堆攝影機,有沒有比行車記錄器更有用?你知道你附近常去的商店有網站嗎?會去看嗎?高雄軟體園區究竟創造了什麼軟體,你聽過嗎?台灣的雲端服務,除了主機以外,上面跑的是什麼有聽過嗎?
 
照理說,上述七項加起來就有好幾個兆的產值了,每個都增加好幾萬的就業機會,每年也都固定要花上政府幾個億的經費,據我所知,數位內容產業的計劃到現在還在進行,每一個計劃都代表着政府長期不斷地資金投入,而近些年甚至有專門協助申請政府專案經費的(收費)服務出來。
 
我們國家也才兩千三百萬人,光是這個科技產業的計劃中,就已經背了相當可觀的產值要推,其它還有農業發展,各種傳產更新計劃在跑。我們國家這部多頭馬車,究竟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快速邁進,還是朝著不同方向互相拉扯?
 
事實上這些計劃中每個環節的人都很認真,官員也是苦心在規劃方向,審查單位也是很小心在稽核,少數害群之馬其實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目前這些產業發展似乎缺乏方向,仿佛人人都要交出點成績,所以就拼命做,但是卻也沒空擋去思考長遠的產業發展。
 
我們國家的各產業,就是每個人每間公司都在努力的想要做到一百分,但是往往花了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卻只能拿到六十分的效果。其實把這些資源好好整合的話,其實是很有機會作出五百分、一千分的產品來的。所以我覺得台灣不需要一百家監控公司,只需要一家,不需要兩萬隻App,只需要一隻。不需要一千家 POS 廠商,只需要一家。台灣的科技業需要的或許是更多元的貿易團隊,業務團隊,企劃團隊,整合團隊,及更單一的研發團隊,生產團隊,把世界當市場,全面以國際貿易行銷為基礎來發展產業。
 
用多元的企劃及整合團隊在各市場區隔攻城掠地,然後把台灣的研發生產製造單位作為後方基地,以全球化佈局為前提,生產整合所需的部件,讓前去整合的人得以運用較低成本的資源來產出市場所需的產品,搭配彈性的軟體服務,肯定可以形成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不過也不是要怪政府沒辦法做到這點,這並非政府的問題,政府提出規劃跟資源,但決定怎樣使用的還是我們。最重要是要改變把政府的經費拿來當「試水溫,虧了就算了」的心態,改採把資源當「賑災物資,亂用會遭天譴」,審慎斟酌,以務求實效為前提來進行。我相信成功來自於撐得夠久,而試試看的心態是永遠不會成的,要投入就一定要有決心,更要有野心。大前輩們或許已經逐漸沒力了,但年輕一輩的,這時候應該衝出來頂上去,而不是跟著癱下去~
 
雖然講再多都是空談,但是希望能有機會從我們自己出發,去示範這個構想的可能性... 衝衝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