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是在跟經銷商講解系統的時候,才得知在凌晨兩點時,Steve Jobs過世了。坦白說,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中有些失落。這失落並不是我有多熱愛蘋果的產品,事實上,一直以來在心目中,一直非常不自量力的把這個人視為競爭對手。就像各英雄影片中永遠打不贏主角但又一直不死心來挑戰的角色的心情一般,在主角死亡的那一刻(通常事後都會活過來,不過這次不會發生),過去追逐的目標已經停下了腳步,這時候追逐者面臨了一個最可怕的心境,就是自己不管在怎樣成長,未來都沒有機會跟這會高手一較高下。

既然此生也沒機會再去計較這個不自量力的想法了,我也想在此紀錄下這位可敬的執行長成為我眼中釘的幾個原因。

成為頂尖人物的妄想

高中畢業前因為申請入學上了,有了一些時間,於是被迫要去打工,但我本身笨手笨腳,大部份端盤子的工作不太能適應,所以攤開報紙我就專找平面設計的工作,沒想到因為不會使用麥金塔電腦,吃了不少閉門羹。但是,誰說一定要用麥金塔才能做設計,憑這這口氣,我靠PC+CorelDRAW就這樣混了十幾年。我沒有麥金塔,但我仍舊做設計,仍舊有人買單,儘管如此,麥金塔仍然是我的門檻,我看這那台MacBook,當時要十一萬台幣,想著總有一天我要征服他。雖然心中從來沒有明確以這個為目標,但是在十年後,我買了第一台Notebook,就是我現在在使用的這台MacBook Pro。

 

ibook.jpg

為什麼耗了十年,是因為我不想基於衝動或莫名的幻想去得到這個東西,除非我需要,確定需要他,才買,所以這十年來,抑制了不少衝動(其實也不難,因為他有夠貴的)。不過大概在我大一的時候,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也就是Job剛回Apple那年,當時正好是我放棄康輔性社團,加入學校自治性社團的時候,也是那個時候,舉辦了資訊展,用自己手上的企劃書,去改變原本不願意參展的蘋果。雖然我當時也不是因為熱愛蘋果才想邀請他,而是社團的學長讓我首次瞭解到,只要願意多花心思規劃,不管是康柏,Nokia,易利信這類的大廠,都會願意跟我們機會合作,當然,蘋果也不例外。當時,基於蘋果要求,我們必須要找一個很懂Apple系統的人來為他們攤位講解,也遇上了真正的Apple Fan。而就像我常講的,就因為那次跟廠商的接觸機會,據說因為我牽線的關係,後來沒多久五月天就拿著iBook在演唱會登台了。不過是不是真的已不可考就是了...

 

這個活動,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我過去在高中學校,社團裡得到的一切,是如何如此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世界,從我自己,到周遭,到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地方。而在我心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成為頂尖人物,成為真正需要用到這樣高級的設備工作的那一群人,我必須要不斷精進,不斷要求,提升自己,總有一天,我要靠自己的力量爭取到這一切。

apple2.jpg

reward.jpg


學會話怎麼說

說實在的教育體制也是有成功的一面,畢竟正因為有推薦甄試,申請入學這樣的入學管道,才會讓我們學校積極地訓練我們,成為多元發展的人才。當時學校的輔導組,為了我們前幾屆的推甄生,邀請了許多專家來訓練我們,也辦了不少活動。我不得不說,這些活動都非常的具有意義,也真的都能發揮實際效用。從開拓眼界,學習一些表達技巧,學習如何行銷自己,找出自己的競爭力,如何運用資源,如何在站到台上時有一番作為。當然,不可能在那時後就學會,但是這才讓我們體會到,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用考試成績而已。

當我進入大學以後,身上帶著的,是滿滿的技巧,正準備去好好地活用一番,帶社團活動時訓練的膽識、靈活的思維、幽默搞笑的談吐、不怕生不扭捏的態度、投影片、講義準備的功力、簡報、表達的技巧、正式場合的應對進退,在當時都算是相當有自信,也因此老是可以爭取到發言的機會。

簡報時我們都是很有野心的,認真的準備題材,不斷的審視內容,最後歸納重點,並要求自己在投影片上,盡可能以豐富的圖文來呈現,把所有要講的內容記在腦中,不斷演練,搭配切換簡報的時機。是的,這是我們大一第一次上台報告的基本要求,往後也都是如此。在我們第一次分組簡報結束時,教授說了:「這才是真正在做簡報,往後每一組都要達到這個標準」。在幾年後,偶然有機會看到Apple的簡報,當時我其實不曉得台上是誰,但是那樣的簡報風格,就使我非常嚮往。因為我一直很重視如何描述設計作品的理念,而這邊正呈現了講述理念最動人的方法。

所以我突然又不會說話了,原來過去我們做到的,只是「零」的階段,在站到台上前,我們還得把口條、音量、速度、語句的質感、預期的氣氛、活動的熱力曲線、現場的燈光配置、簡報基本要傳遞的資訊、圖文的簡明及許許多多的細節整合在一起,而且還要反覆練習到精確。原來我的態度遠遠不足,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深度也尚且不夠。

於是我歸零了,再度學習,跟重建「說話」的功夫,但同時,也發現要做到那樣並非遙不可及,站上去時要具備的條件,視野、識見、成就,都是要靠不斷思考、累積跟體驗,才能焠鍊出來。而那條道路,很明顯不是光靠墨守成規,或跟同儕爭強鬥狠才能得到的。要提升自己達到更高的水平,要馬就往更高的地方去,不然就是設法把自己所處的周遭提升。

 

不藏私的利己思維

我想往更卓越的地方去,但如果沒有追求卓越的一群人在,光靠自己的眼界就難以到達。

當我觀察到,從學生時代到進入社會,我們總是在底下競爭,為了爬上去把另一個人的頭往下壓,結果就是人人都上不去。而這就是我們跟這些頂尖人才最大的差距,當他們致力於成就一個事業時,我們則是努力地想要成就自己。是的,坐在台灣卻想著要打倒Jobs的確很像是個笑話,但我從來就不認為這是辦不到的事情,但就是有某些想法,阻礙我們奪取第一:


還沒做就認為做不到

當我在公司大聲說,有這麼好的團隊,沒辦法做出世界第一的產品,我就是王八蛋的同時,我是非常認真的,因為世界第一從來就是個唯一目標,就像我堅持了十年才買了第一台MacBook一樣。即使到了今天,我仍然是以世界第一為目標,差別只是做法更加實際。與其天天喊,喊出來就心虛,我寧可慢慢做,偷偷做,一步一步安靜地接近目標。我想我就算到死,都不會認為世界第一是做不到的。


這個idea超棒的,跟人家怕會被抄走

抱歉我要說,這真是無知的想法,任何人腦想像得到的idea,都必然有另一個人的腦中閃過類似的事情,就算知道了又怎樣?大部份的人都是認定自己腦中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光是要引起他人感興趣,就要花上不少心力了,不然廣告商靠什麼賺錢。更別說任何一件事情可行不可行,都不是「一個idea」可以促成的,如過要成就一件事,那可得有不斷產出合適的「idea」的機制,更要有不斷完成「idea」的實力。更不用說,有了合適的方法,即使是不怎麼樣的「idea」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所以既然有自認為好的idea,就要不斷不斷地說出來,甚至不斷地去實現他,如果自己不做,與其放在腦中給他爛,還不如拿出來給大家當養分,這樣還比較有機會遇到「idea」實現的一天。

之前有人問我說,如果我的idea被抄走怎麼辦?我的回答是:「有人抄表示他認為這是可行的,那我會建議他找我一起做,因為既然我能夠生出一個讓他肯定的主意,那我肯定有能耐在執行過程中,產出更多實用的方案,即使他自己去做了,如果他成功了而我沒有,那麼依舊證明這個主意是可行的。」「一個我很喜愛的主意,我會希望它成功地實現,有機會的話,我會想參與成為促成他的一份子,但我不在意在理面我是扮演什麼角色。」


如果我自己來,可以賺到更多?

雖然沒有人會說出來,但心中肯定多少都會有這種想法。像我現在的老闆,估算了一下,發現自己開發NVR的話,攝影機銷售的利潤可以成長到40%,所以就很想自己弄個圖隊來開發,但我那時就算給他看,以老闆完全沒有技術背景,公司原本沒有技術資源的前提來看,保守估計至少要用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開發,先燒個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最後可能得到一個堪用的東西,然後在花一到兩年的時間處理Bug跟人事問題,怎麼算還是讓別人公司去燒來得划算,而我們只要挑出市面上最優秀且價格最合理的幾套產品出來周旋,就可以有穩定營收,為了那看得到吃不到的40%,何苦呢?

合作上我也是一貫的想法,你有的東西願意讓我整合讓我賣,我也不想做,大家把利潤談妥,分別做自己專長的事情就好,除非談不攏,不然,當我已經做了兩年,而對手才想跟進,可知道要花多少成本跟時間,才能追上那兩年?更別說追的時間人家也在跑。這種時候有能力就是挖角或直接把對方買下來,不然就乖乖合作,趕緊分頭搶攻市場比較重要。對於資源充足的企業,比較有機會不受此限,但其實實際上看到的,不順利的還是比較多,我就搞不懂,台灣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家業者做NVR,大家都從Codec開始,大家都是ffmpeg拿來,改改改改到可以用,改到總算穩,改到市場上有的200個function自己也做出來,然後再去賣,我的天阿,後起者如果只是把先進者做的事情在做一遍,憑什麼大家一樣在台青交成常春藤聘到的人才,我的就比你的好?有這種道理嗎?

後進者如果看得是End User需求的話,還比較有成功的機會,如果後進者只是光看著前面的人照做,那就要賭看吃蛋塔的比賣蛋塔人多的情況能撐多久了...

 

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並不是說華人「見不得人家好」或是「看得不夠遠」,其實是我們太沒有野心,我們太少大聲喊「世界第一」,我們只能在某位運動員代表國家拿到金牌的時候,偷偷暗爽一下自己是在「世界冠軍」的國度中,但卻從來沒有讓「世界第一」跟自己的生命相關。當我們想要成為世界第一時,我們自然就會把格局放到全球,我們自然就會關切全球最普及的需求,自然就會瞭解到自己的資源有多渺小,力量有多微薄,多需要整合彼此的實力,各自專心把專長發揮到極限。

 

我們每年有大量的人口出國體驗所謂的「國際視野」,見識到了各國文化有多麼的不同,但是否也就只有注意到「不同」之處而已?

我想許多人都知道,Jobs排斥市調,他以自身的體驗做出發點,來調整產品設計,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我沒看過Jobs傳記,我也沒見過Jobs,對他的認識可能比任何人都不如,但我認為,大家在市調這件事情上,忽略了很重要的事實,而這也是我的親身體驗帶來的體悟。據我所知,Jobs年輕時似乎幹了不少異於常人的舉動,甚至有到印度去流浪。而我認為他與生俱來的一個特質,加上這些經歷,才造就了他比統計報表更能解讀消費者需求的能耐。


洞察力

作為一個完美主意者,必須要不斷地關注不完美,關注缺陷,所以完美主意者往往有過人的洞察力,對於周圍事物敏感,並強烈地關切。當他遊歷了那麼多地方,經歷了那些人事物,加上他隨身攜帶的觀察力及不斷探究思考的個性(或說挑剔的個性),想必在他的腦中不斷地在組織分類他所見識到的一切人、事、物及其中的關聯及因果關係,因此他勢必能區分出人的「同」與「不同」之處。

如果你也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人的行為是他的基本心理透過累積的生命經驗而展露出來的一種形式,儘管行為舉止世界各地不盡相同,但是基礎的心態卻是可以被歸類的,因此,當你能夠區別這些,並且有效地把心態歸類後,日後在分析各種體驗時,只需要仔細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判別自己與這種體驗互動下的心境轉變,就可以大概瞭解絕大多數的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情。而在商業的角度考量,其實也只需要考慮絕大多數人就好了,因為他們代表著較大的市場。當你有機會不斷地這樣思考,並且跟實際市場對照映證後,就可以慢慢修正判別的基礎,如此就能夠構成一把無形的尺,用來度量各種體驗對世人的影響。

而當Jobs擁有這樣優秀的團隊時,我相信大部份的idea並非他創造出來的,應該都是來自他的團隊,或對手,以及來自許多人在有意或無意間流露的資訊,而他做的就是觀察跟分辨,用這些資訊組織出趨勢,然後安排出決策。

就像我過去常舉的例子,在我設計NVR的時候,是以過去擔任警衛任務,24小時在勤務中心值勤的心態,加上出社會後對安管,勤務人員的觀察,來排列出產品功能的重要性,每當我看到競爭對手的一個新功能,我就能分辨這個功能是來自誰的需求,大概在什麼情況會需要,被需要的頻率跟必要性,進而判斷我們是否需要這個功能。這個判斷甚至要考慮到人的幾個基本特質,懶惰與期待被重視,以及鮮艷動態的東西容易引起注意...等。

所以當FAE提出要在每個視窗上方加上「Feedback」按鈕時,我可以馬上知道那是基於他們自身的考量,當業務提出專業監控軟體要做得讓九歲小孩也會操作時,我瞭解那是因為當畫面複雜時,要做更多的解釋,導致銷售困難度提升。上述資訊都不能直接收下來,FAE的警訊告訴我們要有效地避免發生錯誤,免得客戶拿到的軟體一堆問題,而FAE疲於奔命。畢竟,倘若軟體沒有設計問題,沒有Bug,客戶何須「Feedback」按鈕呢?

而業務告訴我們的是,我們要讓平日的操作畫面更加簡潔易懂,最好就像電視機一樣容易使用,但同時我也注意到,專業監控人員重視的,是發生問題時,工具能否快速地協助他達成任務,因為問題發生時往往很緊急,而為了讓九歲小孩能用而做的提示機制,反而會使得軟體在緊要關頭,有過多不必要的顯示跟操作步驟,如果設計成過於易用,那我們新客戶容易成交,但他可能再也不會買第二套,但工作上真正幫上忙的軟體,會在使用者之間傳開,讓下個客戶慕名而來。

 

羅馬式設計

書上說Jobs大學時選修了印刷排版的課程,所以阿對文字排版特別挑剔。不巧我也在設計公司待過一陣子,對美術排版也特別挑剔。從我高中學會影像處理軟體後某一天,我發現市面上講電腦的書就放電腦,不然就是一堆010101排列,校刊就放學校照片,照片疊過來疊過去,濛濛籠龍地不曉的想表現什麼,而我做的東西也是那樣,從此我就對這種作品反感,導致後來我要求自己,畫面上的每一個元素都要有他的意義,所以過去我作品上,在背景看似裝飾字的東西,其實都是花心思寫的文章,有些甚至是在說明設計理念,而且畫面的配重,比例,顏色跟對比的運用,跟我想要帶給閱聽人的資訊都會有關。後來有一次擔任畢籌會總編輯,當時社團正愁找不到幹部,於是我被分配到負責做海報宣傳畢籌會徵幹部的工作,而其他人則是一班一班地去宣傳。當時我就想,大四的人大概沒什麼課了,會來學校的機會不多,但一定會經過學校的主要道路,而當下最能引起他們目光的,不是畢籌會的資訊,而是跟升學或找工作相關的訊息,於是,我就設計了一張白底的海報,寫著大大的兩個黑色字「徵才」,然後在看進才看得到的地方,寫了畢籌會找幹部的訊息,雖然只有一張海報貼星期,不過據說後來來面試幹部的,看海報過來的佔滿多數的。這也是我難得可以試驗視覺資訊跟心理狀態的關係。

後來在工作上,經常需要設計軟體的操作界面跟流程,也見識到不少優秀的軟體設計,在所謂的「質感」上,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過去我是普普風走強烈的構圖跟純色設計,但後來發現,一些跟現實生活相關的質感、高光等,有助於協助使用者理解操作界面的用法,因此才開始理解到5%光度差的意義。

後來見識了Windows Vista Media Center的設計理念,跟Xbox的界面設計後,更是有不少心得。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我買了iPhone以後,當時我才真正認識到「動畫效果」的功能是什麼,在iphone中,除了大家做的App都很有質感外,更重要的是,App內的動畫都有很強烈的指示性,他不只是炫,或說根本就沒打算要炫,而是每ㄧ分每一毫,都在介紹這個軟體該如何使用,界面與界面間的關連性為何...等等。

這種「指示」作用的設計,也可以在Apple產品的包裝上看到,Jobs堅持,整個拆封的過程,就是在教育使用者如何使用這個設備,可說是一分一毫都有他的作用,比起我當出的設計理念,這樣的堅持,我簡直事小巫見大巫。

 

 

Steve Jobs 就是這樣一個全方位令我敬佩的人物,從成就、言談、思維、洞察力到對設計的要求,再再都可以成為一個領域的標的,如今我們失去了與這樣人物較量的機會,但相對地,也開創了嶄新的局面。如今,市場上沒有比爾蓋茲,沒有賈柏斯,舞台已經清空,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站上去的人,而我們都不該再懼於成為「世界第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