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下心得]
許多人習慣離開會議桌後再來整理會議中討論到的待辦事項。但離開後很容易被其他事情中斷而忘了做安排,之前因為要對付銀行客戶的關係,習慣會議中馬上確認,除了較有效率外,也能避免事後反覆確認的困擾。
--
會議結尾應達成的工作
1. 所有討論的項目都該有個結果
2. 沒有結果的結果,就是待辦事項
3. 明確委任負責人
4. 待辦事項一律壓時間
5. 無法確認執行時間,可壓下次檢查時間
昨天PM找我討論預計有新工作要加進排程,我說:「那我們來排工作吧!」
結果PM說:「喔,我想等我確認清楚再來排,現在很多事情都還不確定。」
「不會呀,現在馬上就可以排,釐清待確認的事項也是工作,就目前已知的事情就可以先安排了。」
於是我們坐下來把大致的工作及未確認項目拉到甘特圖上,馬上就發現某些事情的急迫性,同時每件事情的Priority都變得明朗了。本來還想慢慢整理的,這才發現有些事情不馬上處理,一個月後就會出問題。
--
會議過程應注意事項
1. 適時阻止過度發散無法收斂的對話
2. 檢查議題聚焦
3. 隨時重申討論目的
如果老闆有仔細思考想過的話,會議並不便宜,開一場十人四小時的會議,成本可能破萬,如果沒有明確的Agenda跟議題,以及良好的聚焦工具跟決策流程的話,往往會出現開很長的會議討論很多東西,最終只決定不到一、兩件事情,然後待辦事項隨著會議結束就變成孤兒,最可怕的是,會議中某個其實未確定的討論段落可能會被某些人當成決議去執行。
最後一段最可怕的是,所有人都會去Defense自己努力的成果,因此如果一開始方向做錯了,後面要再調整大家都會很辛苦。
至於聚焦方面,會議中每個角色的發言多半都跟該角色的背景有關,老闆著眼在願景、機會,主管著眼在資源、限期,執行者著眼在責任、可行性。
但實際上,大部分的會議都跟時程有關,最終的決議不外乎是所有資源在不同時間區段的分配方式,以及預計如何評估產出。恰巧這是鮮少有人聚焦的部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