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設計一定要試著去了解產品的定位、目的、對象需求、發展、一些Domain Know How等,然後為了說服客人不要浪費我時間作一些沒用的東西,所以必須把他的產品定位搞清楚,才好跟他說哪些要做,哪些可以不作,到最後就是直接開規格了。
最近工作量好像有點升級,除了介面,API,甚至到韌體還有晶片的能耐都要考慮。
幾年來覺得最有差別的地方是,因為創業的關係,除了體驗考量外,還多了一層「市場價值考量」。好的設計一定是從好的體驗出發,有時候要創造好的體驗所要投入的成本是很可觀的,但是獲得的報酬是否合理,過去很少幫客戶想到。
這次行車紀錄器軟體的介面設計,從顧客的用戶體驗出發的話,的確有可能做到更直覺及方便。但是,他的價值在用戶的生活體驗中,佔的比重卻相當微小。因為使用者只有在出事的時候才會體驗到便利,但這種便利他根本無心享受。
而在銷售階段,對經銷業者而言,易用性只是競價籌碼中的一個小環節,在消費者面前,畫面漂亮有質感跟良好的視覺及操作體驗設計,價值基本上是相同的,反而是硬體本身的外觀設計比較重要。所以這個個案來說,花錢把軟體做好的價值,其實遠不如把包裝跟產品外觀做好。因此這次跟客戶溝通,建議只要畫面有質感就好。
但軟體真的無法發揮價值嗎?
經過這次的研究,市場上的確有需要革新的產品,但不是照顧行車需求,而是紀錄生活的不在是「畫面」而是「片段」,當人們習慣運用「片段」時,他會需要的是一個巨型的資料服務(跟很多小型服務應用)來幫助他活用這些片段。
我覺得如果我跟一家硬體公司說,經過我的研究,應該放棄做行車紀錄器,改做生活紀錄服務,而且那核心不是硬體,而是一個雲服務,他一定會認為我瘋了。
但我還是說了,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