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來的產品推展遇到很大的問題,不是產品不好推展,而是被企業文化阻礙...
這麼說吧,我開發了一套功能簡單的收銀軟體,給一些餐飲業者使用,業者使用後,反應還不錯,但仍有不完整的地方希望我們改進,不過業者當然不可能出錢讓我們去搞創新,因為他們有自己事業的創新要顧,而我們自己產品的缺陷跟創新,當然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在資源缺乏,且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之前,為了取得充分的時間完善產品,我不得不設法找尋合作的機會,透過匯聚不同人的資源,來發展這套系統。為此,也接了一些專案。儘管在接專案時,我都盡可能把所有的努力跟規格統一,但是不免還是會遇到各業者有不同的需求。但若是這需求來自一對市場的反應,我都會盡量地去配合,因為產品就是要推向市場的,這類需求對產品而言是加分。但相對的,有更多的需求來自於坐在辦公室內人的想法,他們看待事情的方式,顯然跟我有很大的落差,而我也在反省我看待事情的方式,是否跟市場也有很大的落差?
我覺得在這過程當中,最瞎的一件事情莫過於在收銀系統內放計算機了。但是不可諱言的,這計算機相關的 Issue 至少就佔了驗收 Issue 的 10%。這裡面被提到的問題大概是這樣:
- 計算機在計算的時候,重複按 加 減 乘 除 等運算元,仍會繼續計算,跟一般的計算機不同。
- 計算機在計算的時候,重複按 等號 不會重複上一次的計算,跟一般的計算機不同。
- 計算機的顯示位元過高時(千億以上時),部份數字會被擋到沒有顯示。
- 計算機計算過程應該不要四捨五入,帶入商品後則需要四捨五入。
- 計算機上要顯示千分位符號(每三位數有個逗號)。
- 計算機上正負號切換時使用有問題。
- 計算機計算結果帶入商品價格的按鈕不直覺。
我相信對於開發一個計算機而言,這些問題原本就難辭其咎,特別是其中若會導致計算錯誤,可能帶來糾紛,那麼當然不修正不行。
但是反觀我們現在開發的這個App對市場的價值,是作為一個計算機嗎?
對這個專案客戶而言,他們的商業價值在於透過整合我們的收銀系統後,可以擴大他們的業務,而他們的業務當然不是賣計算機。就因為他們當初在發想的時候,覺得計算機很好,就放進去了。也就因為他們放進規格了,所以被派來驗收的新人,就盡責的仔細測試。也就因為這樣的測試,每次測一次就要在花三到五天修改。而經過我的工程師跟我兩個人陸續修改過這計算機後,我不得不開始敬佩計算機了,我太小看她了。當我仔細去研究,發現市面上的計算機跟手機上的計算機也不同,而專案客戶他們自己開發的計算機,運行結果也跟他們後來對我們要求的不同。但這個問題還要繼續到何時?我真沒有答案。
但就在此時,各界高層,包括我,無一不想趕緊讓這個產品可以推上市,因為先機一直在流失,對手一直在出現,原本我們是市場上的先驅者,但隨著類似的規格討論,跟各種合約及溝通問題,這個東西越拖越久。(必須聲明,拖延的主因不是這類規格,而是合約問題)
當面對著市場壓力時,回過頭再來處理這種規格,我實在是哭笑不得...
而市場上需要的是甚麼?對業者而言他在意的,好用的是甚麼?
業者當然不會想花大錢買收銀系統來當計算機,我們來看看業者是如何看待收銀系統的:
- 加速結帳流程,減少作業疏失
- 加強人員管控,防止作業弊端
- 統計數據報表,了解營運狀況
- 彙總分店資訊,協助總部決策調度
上面都是過去對收銀系統的「基本」要求,基本上,都是站在管理跟防弊的主軸上去延伸。有許多的老闆或店長跟我說,他買POS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要請員工,有POS系統,價格不能亂改,單不能亂開,顧客收到錯誤的單據會抱怨,藉此就能有效地避免員工有不利於營運的行為。而在新的經營環境之下,又多了幾種需求:
- 透過網路隨時隨地了解營運狀況
- 透過網路機制強化組織的訊息管理
- 透過網路機制加強對顧客關係的管理及維護
- 透過行動網路增加服務顧客的機會
對大部分的老闆來說,網路等於行銷跟社群(雖然沒那麼簡單),而且他們也經常會使用一些網路機制來管理,例如使用Google文件來做營業報表,使用粉絲團來管理顧客關係等,因此他們也期待,隨著時代改變,收銀資訊系統應該也要能整合這些資源,提供更多的便利性。
我從來沒聽過有人想要我在收銀機上加計算機的,不過如果你問他,我加個計算機給你好不好,他會說「好阿,這樣很方便」。但如果你跟他說,加上計算機我要多收一百元,那他可能會跟你說「計算機我已經有了」。
計算機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案例,其他還有不少操作上直覺不直覺的問題,不斷地被挑戰,同時也不斷地被加在時程上。在我看來,那些問題,只要不是導致交易錯誤,或是產品因此完全無法推展,那他就不應該成為產品上市的阻礙,甚至,先把他拿掉也無所謂。
一直以來,為了這些人我付出了不少成本,最嚴重的成本就是時間。這裡面我最常遇到的狀況,我把他整理一下:
以下並非針對目前遇到的窗口,而是打從出社會以來,經常地碰到這樣的窗口...
一、不能做決定
經常我反映,有些規格會影響時間,有些東西會導致問題,或甚至有些機制我們做不到,得到的消息是,「我們要開會討論一下」。連我說,抱歉我堅決不答應的事情,也遇過有PM說要回去開會討論。我說我不答應你還回去開會討論個甚麼鬼?我又沒有給你選擇的餘地?
說真的很多東西不是這些窗口沒有決定權,而是他們也搞不清自己到底能不能決定,或者他們不願自己承擔。嚴重的甚至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回去開會討論,但也往往只要我不追,其實也沒討論。
二、不能取捨
做軟體有太多的可能性,太多的參數可以調整了,如果不能堅定自己的目標用戶,或者清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就沒辦法取捨哪些決定可以幫使用者作,哪些不行。很多在做規劃的人,好像都是好學生來的,一天到晚想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結果越做越奇怪。
有次開會,有個我們產品既有的功能做得不是很直覺,要改好很麻煩,時間緊迫,要拿掉又怕沒有這個功能難推。可以做的方案都不完美,雖然不做軟體也不會因此不能賣(事實是我現在市面上跑的版本,也沒有該功能),但這就夠傷腦筋了。大部分人總是想:功能要完美,時間內要做出來,但是工程師又說不行,然後腦袋開始想一堆鬼主意「那你可不可以這樣...」「那如果改成那樣的話...」。
以這次的案例是時間再拖延的損失遠大於這個功能能帶來的好處,而目前的方案雖不是100%的完美,也是在市場上映證可因應40%的顧客問題。而就算做到了他們設想的規格,事實上也沒辦法解決剩下的60%的問題。
對我而言,除非是能夠解決更多的問題,而且價值高過原來的,不然所有的投入都是浪費的。事實上,我還沒遇過不被抱怨的收銀系統,但相對的,每次換了都會覺得上一家比較好,因為習慣了。
如果對自我要求高,那就把不完美的功能砍了,這次不要上,下次再說,或是把時間改了資源投入,不改好就不出。而要做出這樣的判斷,就要有能力評判這些決策的價值。
三、不能精確地判斷價值
既然說到評判決策價值,究竟甚麼叫精確?要做甚麼樣的市場研究?要多直覺的介面才是友善?要多便利才夠?
以軟體跟商業的關係,最精確的描述就是投入解決的需求所帶來的價值多寡?
我經常會問「客戶會願意為了我做得這些修改付出多少?」,當然並不是一定要客戶願意花錢我才放進規格,但是這影響著各種規格的開發順序,畢竟我是資源有限,時間也有限。而這個問題也有助於了解,這會是一個 nice to have 還是一個 must have 的修改。「有很好,沒有也沒差」或者「有很好,沒有也還是有替代方案」的東西,太早去投入,很可能會做的時候大家拍手叫好,賣的時候無人買單。
更多的情況是,別人有,我的客戶也希望我做。遇到我會問說「那你為甚麼不買他的就好?」,多數原因是因為我的產品相對便宜,如果是這樣沒甚麼好做的,因為我就算投入了,也不可能賣跟對方一樣價錢。但如果是因為我有其他另他難以割捨的優點,那麼很可能就算我跟對方賣一樣價格,客戶還是會買單,那種情況,價值就很清楚了。
而許多規劃者,基本上缺乏「民意的基礎」,需求跟市場都是看報導以及跟各相關廠商討論得出的結論,跟最終買單的人的想法有很大的落差。坦白說,就連市場上的龍頭業者,有時候也不見得理解客戶買單的真正原因。更何況要判斷價值,不是判斷表面上的原因,而是要了解心理層面的因素。
當你清楚對自己生意有價值的東西是甚麼,你就能精確地判斷價值,這個價值可能跟普世的價值觀不同,但是普世的價值觀,不會考慮到你的狀況。當需要用有限的資源去換取更多的回報的時候,就不能用普世的價值當作基礎,精確地判斷對自己生意有價值的規劃,藉以取捨對該價直沒有幫助的元素,最終做出決定。
能夠做到這樣的,就不可能會需要害怕做決定,會害怕,代表資訊不夠,信心不夠。信心不夠,就沒辦法決策,不敢承擔,這大概就是很多經理人經常要面對的考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