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過去三年來,很有趣的現象,其實從事資訊工作的我,已經很少看電視新聞了,所有的新聞資訊都是來自社群網路跟線上新聞平台。透過網路接受新聞資訊的趣味在於,你會突然看到一個很突兀,讓大家不得不關注的新聞,一下子蔓延開來,大家都在討論,也都在發表意見。這時候先不要激動,急著評論,再多等個兩天、三天,就會慢慢浮現這個新聞的其他面向,讓你看到更多的內涵,甚至有可能推翻之前的觀點。

新聞事件往往來自衝突,而衝突的本身,必然至少包括兩個面向,當我們仔細去分析衝突的不同面向,不難發現其實各方都是在進行「自己認為合理」的舉措。也就是說,在衝突發生的當下,任何一個參與者通常都認為自己是合理的。只是這樣的合理,不一定合乎第三者的觀點。

衝突的新聞是國家的神經系統

所有的衝突,必然來自各種利害關係及情緒的累積,累積的越深,爆發的影響越大,但相對地也讓事件的細節越多,越不容易清楚地用是非善惡去區分。

過去我們遇到的問題,包括 文林苑都更事件大埔強拆案菲律賓槍擊我漁船案關廠工人臥軌事件洪仲丘遭虐斃到最近的服貿問題等各事件,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幾個族群:為了目的採取行動的核心利害關係人,認同甚至參與的熱心人士,反對並奚落的不解人士以及知情但不在意的族群。每一個事件當中,都包含了這幾個族群,每個族群對自己的立場都有合理且正確的觀點。

撇開利害關係人不說,我覺得值得高興的是,在這些事件當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付諸行動,而不是漠不關心。這樣的行為必然造成一些行政資源的負擔,不過,我們應該把他看成是一個完善的循環系統內必要的糾錯機制

甚麼叫糾錯機制呢,就是當發生問題的時候,提出警告,就像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一樣,當你的身體出現異狀時,就會產生痛覺來提醒你,而當問題嚴重到不注意不行時,就會讓你痛不欲生,不得不去處理。

到了這種時候,你可以吃吃普拿疼,先緩和症狀,也可以好好的找出病因,調理身體改善體質。

國家的病要怎麼醫?

在中國帝制的威權時代,社會的問題,是要靠少數優秀的領導者,去關注、去解決。若是領導者不解決,就會逐漸地讓國家的體質變差,讓其他的政權有機會取而代之,因此當權者多半會戒慎恐懼,審慎處理。說真的當皇帝也不是真的很輕鬆的。

而民主社會,是靠各種大家議定的規範及法律來維護國家的健康的,所以一旦發生問題,就得要透過已經設計好的機制跟流程去處理,直至取得成果。但法律跟制度,都是根據過去發生過的問題設計的,有可能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環境下,這些規範無法因應現實情況的需求,因此國家會有修法的程序,來維持各種「處方」的更新,以符合時代需要。

但究竟甚麼時候需要開新處方?如何發現法規條文不合乎時代的需要呢?

這裡我們要舉個例子:

小時候班上一定會有愛玩愛吵鬧的同學,在自習時間製造騷動,打擾他人用功,這時候很多人已經覺得被干擾到了,但是又敢怒不敢言,心裡想著「班長跟風紀股長怎麼不快出面制止?」

這時候,突然一個兇悍的女同學突然喊一聲「你們很吵耶,安靜一下好不好?」

打鬧的臭男生愣住了,全班都在看他,心理面暗自想著「幹得好!」。

這時候臭男生說:「你又不是班長,你自己不也在講話!」,嗯,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心想「還好不是我出面,班長怎麼還不出聲音?」。

這事情可能男生看到大家的眼神後悻悻然的安靜了一下,或班長、老師出現制止,而獲得了結。

但在那個吵鬧的過程當中,究竟有多少人在想著「好吵,誰來制止他一下?」但又沒有付諸行動?而假如沒有那個女生破壞了制度的安排,大聲抗議,那大家可能要忍到下課。當然,這件事情不影響到在看漫畫或睡覺的那些人,所以他們不在意。甚至醒來可能會認為,班長都沒有意見了,那個女生是在跩甚麼?

 

抗爭到底能解決甚麼問題?

我最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在這些事件當中,我們看到了抗爭後很可能甚麼問題也沒有解決,大埔反正是拆了,虐洪的看起來都輕判了,核四反正就是繼續蓋,服貿看起來還是會過關,抗爭者的訴求不管是對是錯,不管有沒有人支持,只要執政者不理你,其實你也拿他沒甚麼辦法。

我們國家的確安排了許多表達民意的管道,有各種請願、申訴、控告、糾察、監察機制存在,有各種法律在規範著大小事情,當然今天可能這些抗爭者的訴求都是違法的,但是,不妨想想看,如果今天輪到我們自己遇到問題,而且是合法的,但是被執政者輕忽、掩蓋、不理睬,你能怎麼辦?如果申訴管道只能盡人事,三五年都沒結果,甚至最後換窗口重來?你能怎麼辦?

現況來看,我想就只能吞下去吧!

 

他們真正讓我上了堂民主課

對於各種抗爭,各種問題,一開始我是都不在意的,但是看到週遭不少高知識份子的朋友,表達讚同,甚至親身參與,讓我不得不好奇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這三年來,每一個事件,抗爭者的訴求,多少可能有利己自私的部分,但也有法規不完善,行政機制失靈,各種主辦窗口輕忽導致的問題。每一次的抗爭,不管利害關係人有沒有得到他想要的,都會造成更多的人去了解法規,去了解程序問題,甚至會逼得主管單位去完善、補救,避免問題再次發生(或是買更強的國防布)。受害者因此創建了各種基金會,讓需要醫療的、需要法律支援的,都能夠得到協助。你會發現社會體制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修補、健全。

所謂的民主,並不是先有法,再有群眾,而是先有群眾,再有法規。先有眾人的意見跟需求,研擬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再定義法規執行。因此一定要有人提意見,才會改進。而雖然法治國家連提意見都有法規可依循,但也有難以執行的時候,所以法律才會保障人民遊行集會來表達訴求。這就是民主,先人用群眾的暴力取得的民主,他也允許人民以同樣的方式改革他。

違法不一定違反道德,如果有件事情,他即使付出法律要求的代價也要達成,那在道德允許的範圍內,我覺得我們可以給予尊重。我們可以要求政府依法懲罰違法者,但我們沒有必要特別去輕視那些以身試法的人。因為當哪天我們不得不以身試法時,你會希望到時候身邊還有敢支持的人存在...

如同這次的服貿事件,我們看到主事團體的冷靜、行動力、策劃能力,議論事情的邏輯,做與不做的取捨,清楚的目的,流暢的口條,也對比出執政者的帕事、在野黨的不知所云。不光是占據議事場的主導者,團隊內許多參與者,透過社群,透過媒體,甚至上政論節目,光看他們談吐就知道他們不是搞不清楚狀況,而是他們在帶著我們搞清楚狀況。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論點跟說法,也帶動了社會的各種觀點、研究跟分析,這些正反面資訊都比我自己去看服貿條文時了解的,都還更加地具有意義。他帶動了專家、學者、媒體人、口水評論家跟我們,都進來了解這個議題。這次的議題,在社會上被正反兩方討論的程度,肯定高過所有公聽會。不管最後如何收場,至少有各界人士開始反省我們是否只有中國可以談判?我們是否妥善利用資源?我們自己所處的行業,是否禁得起考驗?

一九九零年的野百合學運幫我們摘除了民意的桎梏,二零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讓我們真正停下來看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並評估國家未來的走向,最終做出,支持或反對服貿的判斷。這難道不是一個好的機制嗎?

 

比起謾罵與諷刺,還有更好的方式來幫助我們的民主社會

民主國家,各種新聞跟衝突只會陸續發生,這是好事,因為在專制國家,你只能看到報導者自己都不相信的新聞,任由高級官員貪污甚至殺人不受控,但也不能怎樣。

因此,既然在民主國家,比起一看到新聞就批評、諷刺、開罵或貼標籤,你還有更多更好的行動可採取:

  1. 我不了解,所以我不予評論
    現在是網路時代,每個抗爭團體都會有他們的聲明及訴求,也可以在網路上輕易地搜尋到各種相關新聞報導,甚至透過社群了解各方觀點、查找相關法律。就算懶得去理這些事情,只要多等個幾天,自然就會有更豐富的資訊出現,最差的也能看懶人包(但觀點偏頗不建議,不然就正反懶人包都看...)。當你覺得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發表意見有助於協助他人了解,或甚至有建設性的建議,那可以直接去該團體給予建議。反之,各種情緒性的言語,跟片面的結論其實沒有幫助,萬一事實被證明正好跟自己的觀點相反,不是也很悶嗎?多說無益,不如不說。

  2. 我了解過他們的訴求了,但我不讚同
    經過簡單的資料蒐尋,了解過後,你可能不讚同他們的訴求,夠積極的話,你可以表達不讚同的原因,在各種平台跟他人討論,有時候可以因此得到更多的觀點,但不讚同另一種思維,不代表對方是豬、是白癡、是混蛋,對方只是基於不同程度的理解以及不同的生活背景,做出與你不同的結論罷了,把對方當朋友,去了解一下他的觀點是怎麼來的,也有助於釐清自己的觀點。

  3. 我了解過他們的訴求了,我讚同,甚至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我願意協助
    如果你沒有了解過抗爭者的背景跟目的,就盲目地支持,那也不好,因為日後發現更進一步的利害關係,可能會有受騙的感覺。在幫助別人之前,一定要認知到,所有人肯定是為了影響自身的利益而挺身的,這個利益可大可小,而你可以透過蒐集資料去認清這一點。在了解過後,還願意認同,並且付諸行動去支持,那就能成為一種改進的力量,你可能因此也爭取到了自己的權益。

  4. 不要預設立場,不要相信單一報導
    媒體也是人在管理的,且為了報導的接受度,媒體通常會有鮮明的立場,這個立場也很可能見風轉舵。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我們很容易對人事物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是複雜的,每個問題跟行動都可以是多面向的,任何人都無法做到真正的客觀,所以我們要留一點空間給自己的不客觀。

 

「當一個對話以衝突開啟,就失去了溝通的可能了」

最後,想以這句話當結尾,如果你想要別人接受你的想法,你不能先證明他是錯的,這就是人的基本個性,當你否定了一個人,那他如何能肯定你呢?如果他不能肯定你,那接下來你說的每句話,他都只會從負面去解釋了。

我們在各種論壇都不難看到這種溝通模式,先否定對方,再表示自己的立場,也因此常常有時候明明立場相同,卻因為一開始的描述方式導致雙方要針鋒相對一下。

我以前跟工程師朋友聊天也常會這樣,例如我說:「我覺得寫程式一定要先處理介面」

強者我朋友:「錯!應該是要先開API」

我悶:「老兄我講的就是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應用程式介面) 那個介面阿!」

久了我發現他的發語詞就是「錯!...」,這樣跟他講起話來常常會很不爽,雖然我們的觀點是一樣的。

這種習慣就是很多溝通變成衝突的主因,當說出了「你無能、你笨蛋、你無知、你屁孩、你要道歉、你白痴」,其實溝通就結束了。所以如果你想爭取甚麼,或是想溝通甚麼,別太激動,先好好的描述你的問題跟觀點,也傾聽對方的觀點及困難,先別急著定義對方是甚麼,因為那一點幫助也沒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