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跟老闆聊了一下近況,順便也檢討一下三年來的運作。

差不多在ㄧ年前,我才開始體會到,當有資源的時候,其實不用太客氣使用,要就要用到位。不過,再反推回最有資源的三年前,當時儘管有資源,但是卻沒有Sense,真的用得太不客氣,恐怕就不會有第二年,第三年出現了...

這三年來,從產品的開發,轉型,銷售,經銷的談判,各種事情的處理,一步一步地邊學邊做。一開始的確是請了些人,但說真的也不清楚如何讓他們發揮該職位要求的成績,因為很多事情,我也沒做過,而若要直接請做過的人來,我也不清楚該怎樣分配資源才合理。

當然,事情是越做越有心得,但有得也有失,過程中,因為不想總是消耗公司資源,所以還是不斷地接案子來填補團隊的消耗,反而讓產品的成長緩慢,逐漸失去競爭力。

 

投資是先有目標、再有組織,然後才有獲利

今天老闆也說了「三年前資金各方面都很充沛,只要是有合理的規劃,把團隊弄到位不是問題,重點是要做出方向。就算沒有獲利,至少也要賺到Know How。投資一向都是先有目標,再有組織,然後才有獲利的,不可能一開始大家就都在講獲利,要先有規劃,才能驗證執行的狀況。對於想要投資的東西,要有把握,有把握不是說一定成,但是一定是清楚機會點在哪裡。你當初想投入這個,一定是看到了機會,但問題是目標不夠明確,不清楚自己要做甚麼。」

「你雖然在產品的組織架構,跟規劃上很有辦法,算是一個好PM,不過講到銷售,你就不行了。你應該要去找一個銷售的夥伴,讓他來主導通路,你專心做產品。」

 

「如果把現在的我放回三年前資源充沛的時候,真的會有甚麼差別嗎?」

談完後我不斷想著這個問題,總覺得結論恐怕是不會有甚麼差別。仔細檢討這當中最重要關鍵的問題,就是「銷售」。當然,很多銷售的書籍都會說,自我推銷也是銷售,其實人人都在不斷地做銷售,但是,銷售產品在心理上的門檻,才是最難跨越的。最基本的介紹,拜訪,被拒絕,說服,到運用方法,其實都會有意無意間,避開了最難的環節,結果可能就跑去先處理專案,或是把產品談成案子。

心魔是最難突破的,雖然我會去洽談經銷,去展場銷售,不過那些與其說是銷售,不如說是演戲,只是做出了個樣子,但卻沒有達成真正的效果。

 

目標跟計畫

三年來我不斷地計畫,也不斷地變化,目標看似只有一個,也好像不只一個,在老闆的角度他認為我東西永遠都沒有做完,而這也是事實,對於一個產品而言,不知為何,我就是無法把他做完。而所謂的做完,究竟是甚麼呢?現在我依稀覺得好像懂了一些,但又好像不是那麼清楚。

每當要訂定目標時,不管今天是定一千萬,一百萬,甚至十萬,究竟怎樣達到該目標,該投入甚麼,仍舊說不上來。

或許,當局者迷吧。要在這麼龐大的機會跟問題當中,找出一段頭緒,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當看到別的業者推出一些新的配套時,才又讓自己更清楚了一些。一方面佩服他們能夠那麼有組織能力,一方面也好奇究竟是付出了甚麼,花費了多少,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

就我現在的了解,所謂的一個產品的「做完」,就是Ready For Sale,甚麼是Ready For Sale呢?從目標客戶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做到「三到一不用」:

  1. 用得到
    讓目標客戶覺得他用得到這個產品,也就是有此需求,這要透過廣告,產品介紹的方式來達成。同時也要建立顧客的信心,讓他相信你的產品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2. 找得到
    當顧客決定要購買時,他可以從自己最便利的管道找到對的銷售窗口,這可透過網路銷售平台,外勤業務人員,甚至公司電話來達成。

  3. 買得到
    當顧客願意付款,從收款,到取得商品,到交易完成,當中的所有流程,細節,都要能夠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方法,讓顧客在最有意願付款的時機點,就一定能買到我們的產品。為此從定價、採購、貨品管理、出貨、帳務管理、付款機制等,都要到位。

  4. 不用擔心
    建立在前三點的基礎上要做到讓顧客信任,除非先建立信心,不然顧客是不會採取行動的,所以從很多溝通細節的效率,可靠度,跟細緻度,都是與顧客建立信心的機會。儘管商品可能會有瑕疵,但是真正破壞顧客信心的,不是商品的瑕疵,而是對口人員的態度,而這一點也是最不容易維持的地方。

而目前,其實這四點我都做得二二六六,老媽說我不懂得倚靠神,朋友說我不懂得交辦事情,也有人說我不懂得相信夥伴,大概就是這個缺點,老是到最後收回來自己搞,所以才總是無法把這四點做好吧。不過這也是頭痛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不喜歡自己的東西被修改,所以也不想要一直要求人家修改或重做,但又想做到自己能接受的標準,重點是又請不起夠強的人,到頭來只好跳下去調整,這個錯不知到還要犯到何年何月...

援助與合作

打從一開始,我就自知自己不是全能,也希望找到有興趣一起經營的夥伴,畢竟,光靠一個人,總是會內外難以接濟。但這合常容易呢?這一路上的挫折跟失敗,連說也無處說,當覺得自己深陷深淵時,往外一看,找不到任何一雙能拉住自己的手。所以那些願意出面幫個忙接個案子,甚至來公司幫忙一陣子的朋友,或是願意多留一陣子的資深員工,還有一開始願意給我們機會的客戶,都是相當的難能可貴的。希望有朝一日,還能有能力回報這些伙伴。

 

錯誤的累積

走到今天,大概清楚自己犯了哪些錯誤,但同時也知道,那些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成功與失敗,確實存在著基因問題,如果沒有良好的基因,就得要仰賴不斷地修正,因此,也不能說累積了這麼多錯的經驗,不是件好事。不過相對地,畢竟基因就有問題了,究竟還要累積多少,才能填滿那個洞,心理還真的沒有底。

 

人材

今天也討論到我挑的人都是不搭不七的,這也牽扯到我的想法,如果獲利模式都還不清楚,請很厲害的人材,真的有足夠的價值嗎?沒有好的環境,好的體制,好的發揮空間,要不是朋友,會有甚麼樣的人才願意加入呢?

但相對來講,缺乏人材也的確是個問題,因為當生意來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業務可以接住。當機會來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團隊可以快速反應。當要發展策略的時候,沒有足夠的PM可以協助推展。

好的人材是平常就要不斷地挖掘的,但怎樣才能總有個預算在那邊請君入甕?在還沒有明確的獲利循環之前,哪敢大聲喊著要人呢?

 

 

不是難在做對的事,是難在平衡

挑對的人,做對的事,分派資源,權力下放,激勵部屬,精實營運,錢花在刀口上。以上都是屁話,試問哪一個失敗的經營者不懂這些?問題在於,何時做,做多少,如何做,如何放等種種細節的拿捏,同時還要搭配自己的調性,配合部屬的特性。有的人想也不用想就能做在對的點上,有的人想破頭結果還是失了準。一個組織的決策當中,總是會在資源,時間,機會,進度之間不斷地拉扯,怎樣微調,平衡,甚至怎樣去認定結果,都是無解的課題。我使用資源很有節制,當下好像是好的,但長遠來看卻錯過了好的時機,我花時間去結識年輕人,當下是打混摸魚,但日後卻締造了跨國合作機會。有陣子沒機會趕緊到處結識,洽談,結果突然一下子一堆機會出現反而發現沒有花足夠的時間經營產品,而錯失了。

好在平衡是可以修正的,錯失了一次,兩次,就代表機會可能會出現第三次,問題只在於,能不能撐到第三次,以及機會真的來的時候,是否真的準備好了...

 

忘年聚聚會  

 

自慢聚隨著第五本書出刊,其實也停止了,書友們各有發展,看起來也沒有達到當初何社長期望的效果,說真的心中有一堆問題好像可以問,但又總覺得就算有答案,我也聽不懂,如果懂的話,其實也就不用問了。畢竟,所謂的經營,不就是「挑對的人,做對的事,分派資源,權力下放,激勵部屬,精實營運,錢花在刀口上」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