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Tony跟我討論一個許多經銷商都曾問過我的問題,對我來說寫個XX功能「有什麼難的」?為什麼不寫一寫,寫一套就可以「賣很多人阿」!

寫一個功能的確沒什麼難的,事實上,往往了不起就是一個晚上的時間,但是做產品的思考是:「投入這個功能帶來的服務成本跟價值在哪裡?」

 

1. 應付式的功能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價值不會循環。
軟體是不會自我成長的東西,因此開發的人沒有設想到的,就不會出現在系統上。如果不是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硬湊和出一個功能,沒有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那麼就不會在顧客的心中產生價值感,如此一來,還不如少一個半吊子的功能,然後讓價格空間更有彈性些。

ex: 別人做30張報表,我能不能做31張?
問題是實際上人看得懂得永遠只有其中三到五張。客戶不是為了看報表買系統,而是為了確保自己獲利,因此系統的價值不是能跑出多少種艱澀的資訊,而是能多大程度地協助使用者專注解決問題。如果系統能夠直接告訴客戶他該改善哪裡,就能創造多少價值,減少多少損失,那誰要去看報表?

ex: 先能簡單記錄個會員資料就好了!
一但深入探討這個資料的應用,就會發現不同業態不同生意有不同需求。對建檔、交易、優惠都有不同的解釋。任何一種半套都無法滿足所有市場需求,最重要的是,做完這些還是沒有做到顧客關係管理,因為真正經營顧客關係的還是人。反過來印一張會員卡就能做到很多會員功能,而實際上很多業者真正使用的會員服務方案,都跟當初採購的POS系統內建的無關!

 

2. 噱頭式的功能帶來的價值是短期的。
市面上有各式各樣已經被解決跟未被解決的問題,並不是沒有被解決,就代表去解決他就有價值。很多時候,你不能光是解決目前未解決的那些,而是要把所有過去他人解決過的,都解決了,再加上解決過去他人解決不了的,才能創造價值。

ex: 很多人沒有解決排隊問題,當生意很好很多人在外面等,有沒有什麼辦法?
多少人願意為解決排隊問題付出額外成本?有該問題的業者在市場上佔多數嗎?當這個Solution做出來對應的市場需求,只有實際市場內的20%,但價格又無法提升,投資的意義為何?
這類功能往往就是業務當下成交的籌碼,但是從市場策略的角度,只要遇上對手,對手自然可以透過一些說辭簡單地抹去他的價值,可能前面有點效果,但持續不了多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積極避免發生排隊,會比經營排隊體驗要來得有意義,因為人在外面是不會發生消費的。透過提升內部流程,或空間配置,讓裡面的翻桌提升,消化暴增的客人,可以同時加強服務品質,又提高營業額,會比較切實際。

ex: 用iPad看菜單很爽很棒很屌!這樣做才對啊!
如果iPad取得容易的話,很快就不稀奇了,如果取得不易的話,採買多台iPad的高成本也讓業者花不下去,有能力做這種噱頭的凱子,一年能遇到幾個?

ex: 讓客人下載App自己點餐,可以省人力,又有噱頭跟互動!
1. 人力省了連服務也省了,有誰去買自動販賣機後拿到產品會覺得這個商店的服務很值得再來一次的?
2. 顧客至上的服務業,讓客人自己動手,發生誤點的狀況時,只能硬吞,為了避免,則要改成每次都要有人檢查,實際上人力沒有減少,只是讓他更輕鬆而已。
3.會為了一家餐廳(甚至是沒有連鎖),下載一個App然後留下來的客人,是極少數。

 

3. 一切都是價值的取捨!
不是不做,是有沒有價值,我現在做低價,正式是因為什麼特殊功能我都省掉不做,假設我都做了對手的功能,那為何不賣對手的價格?市場上願意支付那樣的價錢讓對手生存,我們何必去降低這個意願?對我們有好處嗎?還是逼對手降低價格?以回收比例來看,對手回收比例永遠比我高,我有可能在價格戰上贏過他嗎?

最後,所謂的「賣很多人」的迷失,的確,理論上我「可以」賣更多人,但不代表我不需要花費成本去「說服」他們。但重點是,我是製造者,當我投入時間在製造的時候,我就失去跟「很多人」接觸的機會,因此,任何一個配合對像建議我們投入什麼可以「賣很多人」的商品,我們會考慮的,是那些「很多人」在哪裡?是很多其他人,還是提案的夥伴手上的名單中的很多人。前者來講,我還有一百萬個可以賣很多人的產品可以開發,當中肯定不乏比現下這個更有價值的,但是每個開發好後,我還得去開發客戶。後者來講,你有了客戶,有了需求者,我們去解決問題後,後續的價值才是實際存在的。

所以,做很多東西都很簡單,但同樣的時間,做出來的產品之於手上的資源,能夠帶來的價值是截然不同,這時候評估方式當然也就截然不同。要去跟別人競爭,比起做一堆拉哩拉雜的「很簡單」的小功能,還不如先理出一套Know how,把許多很簡單的東西彙整成一個解決方案,一個價值,再去推廣,才能真正對市場有殺傷力。

 

產品開發是投資未來,關鍵在能投資多遠?

經歷了一整年沒有改變服務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設法在把最簡單的架構複製出去,也累積了不少需求跟想法。實際上對於不同業態,在心目中早有幾套解決方案,而最終發現,這些方案永遠導向一個明確的核心,而這個核心又是建構再一個更罕有人願意涉足的高度成熟期產業。這是風險,也是機會。

市面上的進銷存系統,ERP系統,都是以相當高度分工的企業為藍本設計的,因此在意的不是易用性,而是對細節的描繪程度。事實上各行各業都會有這類的需求,大致上是類同的,只是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細節有一些些差異,而軟體最怕差異了。以目前軟體技術而言,要用單一平台解決這些差異也並非做不到,許多新興的技術都可以支持,只是熟悉這個領域的是上一代的技術人員,當初他們投入還能有高產值,而目前毛利已經低到沒有人願意投入改善的程度,因此就是不斷地老調重彈。但世界上的其它角落,許多新興軟體公司正使用了新的軟體概念來改變這個行業,他們總會長大,而老調終將凋零。在台灣這個小地方,軟體服務商的密集度那麼高,相對地市場分配就小得多,這時候投入改變這些末日產業能夠取得的獲利,在沒有具規模的業務行銷機制導入的前提下去推行,是更加難行的。以我們的資源,也不可能投資在太遠的未來,因此能做的複雜度,也有個限度。目前也只能努力鍛煉鋼材,等待時機一舉塑成寶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