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份一瞬間就過去了...

 

這大概是我最難熬的一個月了,年初時為了增加產品曝光機會,安排了參展活動,原本應該要有很充分的時間可以準備,但是沒想到居然因為接了一個案子,影響到大部分的時程。當要負責一個團體時,有很多瑣事,真的是難以想像地耗費精神,這也是為什麼當我看到Paul Graham 談到如何判斷該投資甚麼團隊時,提到他會先從了解對方的夥伴開始」時,會有很深的感觸了。創業這檔事,不只需要勇氣,人脈、知脈、錢脈,最重要的事很多事情會同時發生,創業團隊要具備同時管理好各種事情的能耐。當有理念相同但能力可部分互補的夥伴,在危急時刻,就能發揮強大的作用,不會顧此失彼。

有很多很簡單又很好理解的至理名言,跟很多我也會用來告訴別人的友善建議,現在仔細想想,真的都是說的比唱的好聽。

 

至理名言一:要適時授權,不要甚麼都自己來

 授權,不是說把事情推給別人,出事怪他就好,如果對方沒有辦法處理好,到最後傷害到的是整個團隊的利益,而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就算手下有超強戰鬥力的高手在,也不見得大小事情都能處理,有些決定,到頭來還是要回到老闆身上,特別是當業務還沒有穩定的時候。完成一門生意當中涉及的細節其實很多,從找客戶、報價、報時程、出貨、收款、開立發票、售後服務、故障排除等,所有這筆交易相關的大小事情,都必須備妥善處理,但在草創事業的時候,很多細節是沒有標準化的,即使已經定義了產品的價錢,服務的範圍,但是初期由於對市場需求不甚了解,定出的規格可能與市場需求有太大落差,這時候只有老闆可以在當下決定如何調整,即使老闆授權說「你隨便報沒關係,先接到在說」,實際上也沒幾個人真的趕這麼做,很多時候,只要面對客戶稍有遲疑,就會失去成交的節奏。

有人會建議要找業務來賣產品,找業務人員的作用,最主要是大量複製成功的經驗,用人海戰術把市場拓開,但是,成功的經驗,並不一定都能複製,除非經過仔細的分析,並適度地標準化過,才能有效地讓業務不斷地複製。因此,就算要想做到授權,也得要能明確定義授了甚麼權,該權力應該如何行使,相關資源跟人力應如何配合,這樣被授權的人,才能發揮該權力的功效。

有一次我連絡客戶的董事長,跟他說他們的App帳號申請需要負責人的資訊,所以請他重新建立資料,當時他突然冒出一句「哎,好像出去的事情,都還是會回來到自己身上...」,這真是有說不出的無奈,我們都想奉行「適時授權」的原則,讓一些瑣碎的事情不會擠壓到處理「重要的事情」的時間,就如客戶只是要申請個App帳戶,而且還是委託副總經理來處理,但到最後居然因為Apple的一些問題,結果變成要總經理上去重建資料。但我相信客戶不會因為一件事就有這種感觸,我也時常有這種感覺,有時候委託人去上網調查一些資料,結果回頭是一點收穫也沒有,跟他講幾種方法,他試過都找不到有用的資訊,結果我只好打開瀏覽器,輸入關鍵字,沒想到找出來的第一筆就是我需要的資訊。委託人去申辦東西,弄了半個月甚麼也沒完成,等這等那,就是等不到半的東西出來,等到實在沒辦法等了,主動去處理,多打幾通電話,多問幾個人,可能一天就搞定了...

有時候,真的不是不想授權,如果沒有那種對「把事情完成」有執念的人在身邊,你也沒啥好授權的了...

至理名言二:要讓對的人上車,錯的人下車

 讓人下車並不難,要認定一個人是錯的人也不難,但是「讓對的人上車」,這根本就不是六個字就能描述的事情。首先,你要能想方設法找到「對的人」,你要能證明他是對的人,還要能確保他來了以後,還會是「對的人」,然後,你得要讓「對的人」願意上車,就算你覺得他是對的人,但如果他不覺得你經營的是對的事業,那也是白搭。人才的品質有很多等級,有六十分的,有八十分的,有一百二十分的,有時候你看到一個六十分的,想說,反正也沒甚麼可以挑的,來吧!結果對方臭屁的跟甚麼一樣,你還得忍住不打人,多痛苦呀。

至理名言三:要專注在一個事業上

 要說一個事業,範圍,規模究竟到哪個範圍,其實也很難界定,如果目前的事業可以獲得足夠的利益,讓又何必去開拓其他服務呢?不是不想專注在一個事業上,而是為了營運一個事業,在事業尚未成熟之前,有時候不得不採取一些手段求生存。當然,不可否認市場上存在許多誘因,放眼望去好像每一個生意都是好生意,但是該不該轉換跑道,全世界沒一個人說得準。如果轉換跑道失敗,就是心猿意馬,意志不堅,如果不轉換跑道失敗,就是剛愎自用,不知變通。如果轉換成功,就是看準時機,勇敢挺進,如果不轉換但成功,就是堅定理想,終至成功。總而言之,就是不管你是專心還是不專心,一切其實都是結果論,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任何事業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注,才有機會成功,要一個人同時分散注意力在多個事業上而且又都能做好,這恐怕不是凡人能辦到的。

友善建議一:建立起業務機制,要自己開始

這是絕對不可否認的事情,剛開始是不可能把業務交出去給聘雇的人處理的,因為「生意」還沒成形,有許多大小細節,需要擁有最多資源跟權限的人去面對。不過,每次要衝出去跑業務,就會發現內部體質不良,生意有機會談到,但自己的團隊能不能消化得了也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感慨創業需要夥伴,因為聘雇來的員工,是不會幫你Cover的,當初有同學來幫忙那一陣子,他也分擔了不少事情,可惜當時重心在產品研發,沒辦法專心出去經營生意,創業的人,真的要自己建立起業務,同時,最好在內部有一個可以穩住陣形的夥伴,特別是技術創業。

友善建議二:系統規劃好,叫工程師去做就好了

事情規劃好,叫別人去做就好了,這是所有人對規劃的誤會,大家都以為叫人家做事很簡單,發號施令的人就比較會有空閒。如果只是開口叫人做事,那當然是很簡單,但是如果前提是「事情規劃好」,然後再叫人去執行,那可就絕對不是輕鬆的事情,首先,規劃事情必須作相當多的研究跟評估,特別是那些第一次嚐試的事情,除了可行性以外,還得顧慮到執行者的能力,可動用的資源,各資源是否能夠即時提供給執行者,加上規劃好後,也要不斷檢討檢視狀態,看執行者進度如何,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或是有規劃不周的地方。

之前我請一個新進工程師去研究jQuery,然後我每天都會問一下他狀況如何,有沒有甚麼問題,他的回答都是「等我一下,再給我一點時間」,所以我等一下,又問他有沒有問題,沒想到過兩天他因為壓力大申請離職。我覺得奇怪,不過就是看看書,寫寫程式練習,怎麼可能壓力大到要離職?經過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因為他過去都是一人作業,當主管來問「做得怎樣?」意思就等於是「到底好了沒?」,所以我每天關心他學習狀況,在他的角度卻變成每天「逼問他進度」,難怪壓力會大到受不了。

我見識過許多把事情一丟,然後就甚麼都不做,只等事情開花結果的經營模式。我自己比較沒辦法適應這種方法,好像把種子拋出去,然後不灑水不耕作,靠天吃飯。對我而言,我比較習慣去了解事情的進展,然後適時調整,以確保短期資源運用合理,長期不會有衍生問題。所以我認定的規劃,一直都是從開始做規劃,到事情完成,規劃者都必須參與,並且不斷地檢視才行。

不過,坦白說有很多成功的人,他們真的是那種把事情一丟,然後事情就會開花結果的,有時候硬把壓力加在工作者身上,他們反而更能自我成長,不過我相信我的情況並不完全適用,要這樣丟事情,那麼那樣的事情必然是可以被明確驗證或是有一定的範圍的,例如,把一個公關活動辦好、把一個來訪的客戶照顧好、蒐集某個市場的概況,並提出簡報。有些事情目標明確,而且公司內部有過其他案例可參考,或成果好壞容意評估界定,那樣的東西對工作者而言,有個努力的目標,自然可以獨立設法去達成。不過那樣的工作,多數並不會變成服務核心或價值鏈的一環,他不會變成組織規章的一部分,軟體系統的核心服務機制,或企業核心價值,因為在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司,多數人進行的工作,對公司而言是加值,而不是定值,但當團隊小的時候,所有的作為都會對團隊有深遠的影響,也都在形塑這個團隊的價值,所以小團隊需要的共同成長多過於自我成長,團隊小的時候,成功的合作模式,帶出來的效益,才能為日後擴大規模打下穩固根基,因此我覺得這時候絕不是可以放任自由發展的時候。

友善建議三:人手不足,外包就好了

如果外包可以解決人力問題,那養員工的不都是傻子了?

軟體是服務業,服務業最重要的是人,人才能適時地提供適當的服務給客戶。屬於企業非核心的工作,外包是很合理的,讓更專業的人來處理,必然是比較有效率,但是企業自身的核心價值,是不可能外包的,當發生人手不足,絕對不會是因為非核心服務缺人,多半是主要的關鍵服務,沒有能夠勝任的人手。何況人手也不是俯拾即是的,必須對公司的服務跟理念有所了解,對公司能提供的服務範圍有清楚的概念,才有辦法根據公司的政策妥善照顧好客戶的需要。

話又說回來,外包也不是就能比較輕鬆,如果不認真管理的話,外包能出的亂子更是多,最可怕的就是突然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讓你頓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加上外包商往往不只一家客戶,所以時間跟品質都要小心把關,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道理我自己也很會說,不過實際執行就是那樣,這當下,一片混沌,頭緒只有我自己能理清,希望多年後回來看到這段,能夠有東西可以沾沾自喜,而不是自怨自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