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依舊在煩惱著生意,想著想著,突然有了些領悟,所以先記下來,未來再來驗證,這樣的領悟是對是錯。

 

緣起

資訊發達,一直以來看到不少人的成功,有的比我年輕,有的比我年長,每個人的成功有快有慢,有長有短,我不禁思考,還沒成功的人,該著急嗎?該檢討嗎?就算要檢討,那應該如何衡量呢?

基本道理

先把「成功」這個曖昧的名詞丟掉,改用「成就」來探討,有所成就的人身上,多半可以找到一個基本的因素,就是讓他持之以恆的驅動力,而且是跟他正在進行的工作相關的驅動力。這驅動力可能是興趣、樂趣、恐懼、壓力,不同的人有部同的情況,但相同的是,唯有持續地去執行,才能在機會來臨錢,鍛鍊出深厚扎實的基礎。記得高中時學校邀請了一位年邁的長輩來演講,其中一段我印象很深刻,他說「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聰明,而是你笨笨地練了多少功」,這個道理雖然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但直到工作了兩年,在軟體的領域有一些心得後,才真正能夠體會。

但是,傻跟笨,有時候也很冒險,什麼該堅持、什麼不該,什麼時候該爭取、什麼時候該放下,笨要笨到多久、多深,才有限度?

一直以來,偉人跟大師都只會給我們一、兩句話的箴言讓我們去參透,參透的人,結果講出來也是那一兩句話,那是不是能講出同樣的話,就代表自己也參透了呢?這實在太虛無飄秒了,實在不足以成為參考...

正好最近因為我提的新計劃,感覺上跟之前又有出入,跟老闆有一番討論後,讓我有了新的角度去看待這樣的議題,結果得出了一個明快的結論,看來今晚又沒得睡了...

 

市場

老闆今天問我一句話:「給你一千萬,你有辦法把市場做出來嗎?」,我回答:「沒辦法,但是給我一年兩百萬,我可以逐漸地把事業做起來。」

我反覆地思索那段談話,發現到,老闆提的是市場,而我提的是事業,這正好代表了兩種全然不同的觀點,以及完全不一樣的層次。做「市場」的做法是評估已經被觀察到的需求,設定好目標,然後投入適當的資源,並取得預期的報酬。所以,能夠「做起市場」的人,通常手上具備了有效經營市場的手段,而他們思考的層次,是策略,如何透過策略整合各種方法,進而達到目的,舉例來說,組織業務團隊,定好檢核跟激勵制度,這是用部隊作戰攻城略地的方法,不過他適合需求及產品已經成型的市場,任何東西,只要能至少做到每個人訓練幾個月,就能講一樣的話,那樣的產品或服務,就能適用這種方式,但是標案、非營利服務、醫院、工廠代工接單等,服務的形式跟範圍無法強制限定的,就不容易這樣運作。所以,要能夠把市場做起來,不只是要能夠想出策略,還得要對這些方法的建構、推動、執行及檢核管理有經驗,這樣才能有能力評估投入多少資源應可獲得多少效果。

也就是說,這不是「知道」有哪些方法就可以了,而是不但要「做過」而且要「做很熟」才行。因為要做很熟才能理解,這個方法要如何起頭,第一件小事情是做什麼,哪些細節要先開始,哪些細節要先忽略,什麼錢什麼時候可以花,什麼人適合扮演什麼角色。

不花錢才是正確的方法

花錢可以做到的事情都不能算數,必須要是「不花錢」就能辦到那些事情,才能真正算做很熟。「不花錢」好像有點沒道理,不過其實花錢才沒道理,如果目標是賺錢,那豈有花錢的道理。有的人說「花錢」是投資,要有投資才會有收穫,但這是錯的,投資是一種「資源操作」,先確認這筆資金轉換成「勞務」或「設備」後,可以取得高過這筆資金的報酬,有那樣的把握而運用的資金,不叫「花錢」,而且事實上,能做得到的話,不就是「不花錢」但是又達到「獲利」的目標了嗎?

所以,如果以這個標準來審核的話,我跟本就沒有「做市場」的能耐,就算給我一千萬,我也不知道怎樣有效把他變成價值超過一千萬的市場規模。當然,如果給我十個一千萬,又另當別論了...

事業

至於我為什麼是講事業,而不是市場,原因是來自另一番觀察...

市面上成功的企業很多,規模各有不同,但是我私自做了一個簡單的分類,成功的事業或產業中,存在著兩種形式,有時候也會相互轉換,那就是「趨勢型」跟「平台型」,趨勢型只的就是針對某一波的趨勢,抓住了大量的需求,乘勢而起,小的如蛋塔效應,大的如監控產業,這些順著時代或潮流所需,突然激增了大量的需求而促成的產業,而平台型則是如水電力供應,或家用電話等服務,這種已經不新鮮特別,被視為理所當然地大量使用的服務。

趨勢型的規模可大可小,且多半是屬於成長期的商品或服務,這當中許多服務並非消費者的基本需求,而是生活比較富饒時,會選擇的服務,因此趨勢型的服務很多元豐富,而且通常都很光鮮亮麗。但是趨勢型的事業能否永續經營,得要看他有多少東西能轉換成平台型。

平台型的規模多半都不小,而且更重要的是,會有很多衍生服務是依附著該平台而存在的,能夠跟這些衍生服務共生共榮,並且隨著趨勢調整平台的彈性,就能夠長久經營,雖然隨著時間發展,利潤可能不會太高,但卻很穩定可靠。之前提到的水電跟通信可能古老了點,如果拿微軟的作業系統來舉例,可能就比較清楚了。像生氣鳥就屬於趨勢型,要變成平台型就很有挑戰性,臉書很適合當平台型,不過我個人認為若是無法找到廣告以外的獲利模式,讓眾多App業者跟平台一起獲利,那麼搞不好哪天會撐不住也說不定。

介紹完這兩個類型,總算可以來講講我的心得了...

愚昧的我認為,台灣多數的軟體服務業者,考慮的服務形態,都是樣樣自己來,什麼都自己包,競爭者有的,就通通學起來,你做一版,我就做一版更好的。所以不難發現一個孤島上有一堆有天份的人在重複作一樣的事情,甚至有些人是被迫作一樣的事情。不信可以調查一下台灣有多少工程師做過監控產業,有多少網站工程師寫過購物網站...

仔細觀察一些成功的跨國軟體服務,不難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是在做一套很多功能的服務,而是把一個基本、單純、大家都用得到的服務,做得很扎實。服務當中,大部份人會用到的東西,總是被設計得最明顯,而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的部份,則是透過分版本或一些複雜的自動化判斷機制來因應,所以對多數人而言,這個服務仍是簡單而基本的。而那些彈性的機制,則又開放出來,容許有創意的第三方服務商,根據特定的領域,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運用,就像WindowsXP可以用來點餐,可以用來監控,也可以用來導覽一樣,平台提供一套彈性的機制,而用戶可以直接使用,同時第三方也可以透過更進階的客制化來獲利。

如果想要賺快錢,就要跟著趨勢走,如果想要一直賺錢,那不管怎麼走的,最後一定要想辦法走出平台來,平台可以是軟體系統、服務、配送物流、銷售通路,任何可以形成一套重複創造價值的體系。我的心得是如此,所以我希望能創建出一個平台來。

創建平台

創建平台有兩個管道,一是找好配合的產業,直接投入資本,把資源找齊,然後建構平台,這多半是用於複製既有的平台,或是把幾個共統運作的系統整合起來變成同一個體系。另一種方式,就是先掌握趨勢,利用趨勢所帶來的生意來焠鍊出一套系統,藉此發展成平台服務。對我而言,比較有希望的是後者。不過堅持平台沒什麼意義,就像很多前輩講的,你得先做出一個成功案例,或甚至做出一堆成功案例,或者乾脆變成成功的平台才行。

但我認為,對做軟體而言,如果一開始沒有做好這樣的規劃,到最後肯定會像浮萍一般,什麼都做,什麼都包,客戶要什麼,我們可能想也不想就照做,到時後為了生意,弄得版本一堆,架構複雜,資料表幾百個,關聯亂串,到頭來可能累死了底下的人,東西也會因為太複雜而無法有效因應不同市場的變化。

最近接了一堆案子,我們服務重心也隨著案子不同而經常地有變化,連我自己都擔心是不是犯了包山包海的錯誤,不過回頭看我們手上的東西,我們還是賣一樣的產品,一樣的服務,只是應用的方式,跑的市場不同,加上人力不足,所以導致每調度一個資源,就彷彿整個重心被牽動了,但實際上,所有的生意還是環繞著同一個範圍,運用到的Know How也都彼此相關,差別只在我自己不同時間在填補不同的能力缺陷,從管理、業務、決策速度、徵才,當我每專心一件事情,就多少會影響到外界對這個團隊重心的觀感,畢竟,現在團隊小,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吧。

觀點差異

回過頭來看市場跟事業,以經營市場而言,該怎麼做才能讓所有的投資都有報酬這一點,我是沒有經驗的,畢竟有很多事情我只知道該怎麼做,最好能怎麼做,但卻不懂得拿捏,所以就算有一千萬的資金,我也無法擁有一千萬的資源。但是,相信能夠小心翼翼的逐步學習跟檢討,先從十萬變二十萬,從一百萬變一百五十萬,把一年兩百萬的預算,有能力作為一年兩百萬的資源運用,然後換取更高的獲利。這當中不可避免有摸索的成份,但目前我至少能確保,在進行任何決策之前,都一定要盡我所能地仔細規劃跟思考過,讓每一次出手,都要有所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