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年陸續有種怪怪的感覺,按理說我的朋友不算多,但私底下約出來閒聊喇賽的朋友還是有...

不過在台北做生意的時候,朋友就莫名多起來了,談判桌上朋友變成是一種籌碼,因為我們是朋友,所以我這件事情給你做是看在交情上,然後言下之意就是價格上要互相一下,不然還有千千萬萬的人等著用更吃虧的方式來跟我合作...

談判桌上,每次都會有一方主動提自己有「誠信」「規模」「聲望」「交情」等等元素當籌碼,但這些到底是什麼?

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混過後,我的觀點是,通常對這件事情沒有把握,沒有信心,沒有預算的,才會把事情扯到那邊。這時候對方要的是什麼,多一點利潤空間,多一點回饋,少一點成本,少一點風險,大概是那樣吧。因此聽到這些關鍵字,我通常會進入思考「有沒有賠掉也要做的價值!」。真的要做,我就會做好賠掉的打算,但儘努力避免他賠掉。

我常在想,你是我朋友?你心情不好會打電話找我去喝一杯嗎?你家族旅遊會找我們一家一起嗎?我生日時你至少來臉書按個讚嗎?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是在談判桌上可以靠「朋友」二字互信的關係嗎?

生意本來就是利益關係,本來就是利潤跟價值的往來,何不單純一點?

再大的公司做什麼事情也都要成本,也不是扛棒大生意自然就會好,假設7-11賣一個新品放在店裡面,店頭不印海報,電視不刊廣告,不做行銷活動,那個新品能留在架上多久?

 

這次出去談的時候,客戶開口就說目前有六家廠商,願意在沒有利潤的條件之下提供產品,這開場明顯就是期待不付出就能獲得,相對地這就代表着他手上沒有資源,或他自己也沒把握。但我們也清楚,除非他把合約拿出來,不然他要說一百家或一千家都碼可以,而事實上往往只有一家願意,甚至沒有。這些錯誤資訊就是要用來換取底牌,但說實在的,這種換法只代表著對方本身不看好這件事情的發展,或說沒有把握,連執行者都沒把握了,誰願意去提供這樣的條件來合作?

然而此次是在策略上,這個生意明知不賺錢,但接了還是會有好處,是基於一個特定的狀況,且最終我們必然要面臨切割的問題,而這個切割的問題,談判的成員越單純越好解決。

當對方碰風的時候,道破往往會導致見笑登生氣的結果,但我也沒那麼厲害可以扭轉這些,所以目前也只能先順著談,最大限度我們能容忍到怎樣,沒有名氣也沒有抽象的籌碼,有的就是反正我一定能辦得到的實力,用實力去賺取利潤是很辛苦的,但若是轉到價值,是比較實在的。至少在客戶想要對一些有挑戰性的對象提案時,他會知道我們實際上的材料是扎實的。

 

用談經銷來殺價,是不是有點天真

同樣的事情前陣子也遇過,一個挺有規模公司想要投資開餐廳,想採用我們的系統,但價格上他們想多些優惠,而當時我們已經盡力給出了優惠了。結果對方說他們想談經銷,走經銷價格,因為他們預計未來餐廳不只開一間。

不過再怎麼說,你開店的速度哪能撐起一家經銷商應有的業績。當時客戶找了一個講師級的人物來跟我談。他說他們銷售知名產品,在某個專業領域是相當有名的人物,我稍微查證一下,他說的是實話。不過他說預計把這個產品放到網站上,就會有很多人看到,同時他們本身是電腦專業,所以可以協助我們解決電腦上的問題。當時我的條件是,東西可以六折經銷價出,但經銷商採購量最少一次五套,結果就開始教育我,什麼軟體是容易複製,應該用低的價格去衝市場的量,薄利多銷...等。

如果今天是雅虎奇摩或者PCHome商城來談這樣的事情,那就真的要思考一下薄利多銷的可能性,但他所謂的網站,也不過就是他的部落格跟官網,那是屬於某特定資訊專業領域的網站,跟我的市場根本天差地遠,何況拍賣跟商城我們老早就放了,還需要等他來教?

所以整段討論聽下來,反正就是一堆自以為是的錯覺跟想象,還有一大堆假設的情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算便宜一點。我說殺價哪需要那麼費神,還談經銷。所以結論我就跟他說明了,我很明白我們的產品特性本來就不是在量化市場,因為有那樣需求的廠商在市場上佔少數,就算半價賣,會買的人也不會比較多,再者,這個業務是很重視服務的,因為客戶不能一天沒有他,因此整個售後服務的成本是很高的,加上需要許多硬體跟線路的經驗及知識,都是他缺乏的。因此,目前的定價是在特定的規模,特定的市場上,對經銷業者有優勢的策略,其他市場還有很多替代產品,我們沒有必要去硬碰硬。如果他們只是希望再算便宜一點,我會請經銷商在打個折給他們優惠。

 

再說另一個有趣的朋友事跡。

我常常聽到客戶提到說看了某個地方的產品,然後事實上發現那是我的產品,但當時對方說是他們自己開發的。雖然那邊的人我也認識,但我就從來沒聽他提過這件事情,多半我們是在討論代理,或者我提供一個Sample給他們去測試的情況下。在外面有許多朋友拿著我的作品,當成自己的作品介紹。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們沒有名氣大到他們只要宣稱是「代理」就能夠取得客戶的信任。但是如我是自己做的,那們對方很可能希望進一步談「合作」或「客制化」等的時候,由於對該朋友而言,資源不握在他手上,同時問下來多半發現利潤太少,或不足以跟我分,所以就不了了之了,幫我「過濾」掉了。也就因此,其實很多人看過我的產品,也多少有人表示興趣,但只要不是我自己親自接洽的,通常我連知道這件事有發生過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我也在思考,朋友說的,他有很多推出這個東西的機會,只是因為某某原因,當時沒有推,那這樣,到底算有,還是算沒有?但每次遇到談這個事情的時候,往往是在坐到會議室中,針對當下的案子的價錢討論的時候。所謂的過去很多機會,既然我連知道的機會都沒有,那真的算發生過嗎?會具有影響目前單一個案價錢的價值嗎?

 

有的就是有,沒有的就是沒有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我也是一天到晚在活動上面遇到看起來很厲害的人,就問問手邊的案子他們有沒有興趣,但我的心態絕對不是「你們好厲害,就算貴一點我也一定要給你們做」,這種心態只發生在實際合作過,知道誰的實力在哪以後,才會明白既使比較貴,但真的有價值的委外商是誰。有很多的機會合作不代表有很多合作,合作一次以後,是不是能有下一次才是重點。因為第一次是運氣或名氣,但往後的每次都得要靠實力。

 

實際上我是不做朋友生意的

大學時曾經有過一次,朋友說他需要張名片,要我幫他設計,當時我認為為了朋友我應該專注的是品質,而不是價格,所以我很認真做,同時也跟他收費,大概是一兩百到五百的範圍吧,對學生來講應該也不算便宜。但當下感覺很矛盾,我認為做朋友生意應該要專注品質而非價錢,我用同樣的價錢更好的品質來面對這個朋友,但到底對這個朋友而言,它需要的是品質還是價錢呢?

所以後來,如果是朋友我寧可介紹我認為符合他需要的對象給他,但我不自己去承接。因為人情這種事情是無法被量化的。

同時這個原則也跟另一件事情有關。有很多人剛出社會當業務,都是先找同學朋友去推,而我們這些被推的人觀感都沒有很好,但我們不會覺得是這個朋友有問題,而是他背後的公司有問題,因為那樣的公司,把員工當成是客戶名單在買,所以當你把朋友洗完,你的價值也就被用盡了。因此我當初就認為,要做業務,不該從朋友做起,因為朋友他不好意思抱怨,反而讓你沒辦法改善缺點,這只讓事情更加尷尬。

 

在商言商,但我的程度無法理解虛擬的價值跟實際的價值怎樣換算,因此自稱朋友的朋友,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會更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派大星 的頭像
    派大星

    派大星練功房

    派大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